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黄金十年”遇上双相情感障碍:正确面对重获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它是指有躁狂或躁狂发作,并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患者在心境高涨、膨胀易激惹、精力旺盛这样的躁狂状态,和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这样的抑郁状态中交替往复,间歇期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损害和残留症状。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日前,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大科主任张玲接受媒体采访,分享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种精神疾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好发于青壮年,疾病负担重

张玲主任指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受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并非单一因素致病。双相情感障碍常见家族聚集性,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我国双相情感障碍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但不同亚型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比如一型双相障碍(表现为抑郁和躁狂均较明显)男女比例相当,二型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较轻、抑郁较重)则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从年龄上来看,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较早,好发于青壮年时期,几乎是一生中最黄金的一二十年,且复发率较高,不管是躁狂还是抑郁,均对患者学业、工作和家庭产生重大影响,造成较高的社会和家庭负担。

双相患者数量变多受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给大家造成“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在不断增高”的错觉。张玲主任认为,一个原因是以往该疾病就诊率低,患者除非出现极端状况一般不会就诊,严重发作时也可能被误诊为其他重性精神障碍;另一重要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断具有滞后性,很多患者人生第一次甚至两三次都是抑郁发作,而临床上在(轻)躁狂症状出现之前只能诊断为单纯的抑郁症。随着科普力度和诊疗规范化水平的提升,潜在患者的就诊率大大提高,之前未纳入统计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渐渐“浮出水面”,临床识别率也在不断提高,令公众产生了“看上去很多”的印象。

药物治疗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手段,不应擅自停药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方式是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鲁拉西酮、利培酮等)联用。需要提醒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纯抑郁症患者相比有更高的自杀率、病程变化也更为复杂,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转躁或心境波动加剧,需非常谨慎。

张玲主任表示,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评估应及时介入,但仍需注意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基础治疗,也是最关键的治疗,不可因采用其他治疗手段而擅自停药。病情的充分稳定往往需要有足够的观察周期,因此建议首轮药物治疗尽量维持3-5年,并定期随访,以便医生把握疾病整体情况和发作规律,之后双方充分讨论能否进入减停药阶段。

正确了解科普知识,助力患者全面康复

伴随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关注度,一些科普误区也频频在公众媒体上开始出现,常见的有美化疾病或过分夸大疾病后果。张玲主任提醒大家,应尽量通过医生、医院等专业的个人/机构了解科普信息,以免受到误导。

最后她再次指出,双相情感障碍不是洪水猛兽,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完全可以正常地学习、工作、组建家庭。友善的社会环境、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适量运动均有利于降低复发、帮助患者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