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护理院,老人的康复站

适合有医疗需求却没达到住院标准,以及出院后仍需后续治疗的老人

受访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陈泰昌,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老人生病或出院后如果选择居家养老,家里很难提供专业的照料,需要社会养老资源的支持。2023年初,北京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增加护理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很多人听过养老院,但对护理院却不太了解,两者有何区别?《生命时报》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康助护理院”。

该护理院占地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门诊楼包括内科、外科、中医科、检验科、理疗科等科室,配有专业医生,可满足基础病的检查检验、调药换药、康复治疗等需求,服务对象不局限于院内,还有附近居民。住院楼内,每个病房都有两张床位,共50张,目前入住率约50%,设施与医院别无二致,配有氧气、监护仪等;走廊的尽头是护士站,有人24小时值班;一层还有一个抢救室,供危重患者使用。“住院部现有4名医生、12名护士,均有资质,还有10多名护工及志愿者。”康助护理院院长于安安介绍,每天早上8点,医生会先查房,确定患者当天所需的治疗和检查,再交代给护士具体操作。护理院重在“维稳”,只要病人不出现突发情况,他们不会过多干预,以免影响原诊疗医生的方案。

护士分两班倒,白班时,每人照看3~4名患者,负责插管、换药等,夜班时需处理危重紧急情况、安排隔天的检查。护工主要负责吃喝拉撒等生活照料,每人需照看3~4名患者。志愿者的任务是陪患者聊天、帮有需要的患者订立“生前预嘱”,以及为临终患者开展死亡教育等。

于安安介绍:“目前入住的多是需要检查、护理支持,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一类是慢病或肿瘤终末期老人,有较强医疗需求,不适合住在家里或普通养老院,但情况又达不到住院标准,便来到护理院;另一类是术后康复老人,曾在医院做过心脏、骨头、脑部手术,有较强的后续医疗需求,护理院是出院、回到家庭之间的过渡。“护理院能帮老人构建一个从家到护理院到医院、再从医院到护理院到家的‘双向闭环’。”于安安说。

对于护理院这种形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泰昌表示:“失能老人普遍对专业医疗服务有需求,如果养老资金充裕,去能提供优质医疗照护的护理院,是很好的选择,价格相对医院来说也会更便宜。”此外,护理院是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利于推动分级诊疗,避免三甲医院资源挤兑、医保浪费等情况。

当前,护理院的经营面临较多困难。于安安介绍:“康助护理院建于2013年,但直到2021年北京市才有政策支持,今年年初刚接入医保网络。”除了政策外,困难还体现在运营和人才两方面。护理院属“医疗机构”,人员、设备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通过监管部门的每年校验,继续经营下去,专业技术人员的薪水需与大医院基本持平,其运营成本可想而知。即便如此,如何吸引专业人员也是不小的难题。“薪水虽然持平,但护理院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远比不上医院,也没有大医院的晋升机会和渠道,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来这里工作。”于安安无奈地说。

为缓解压力,他们从2014年开始在隔壁做起了养老院,接纳没那么多医疗需求但急需生活照料的老人。二者的合作慢慢走上正轨:护理院作为专业医疗机构,可以给养老院的老人提供巡诊、查房、转诊、慢病管理等服务;养老院作为经营机构,可以开发一些老人能接受的项目,获取资金,“反哺”护理院。于安安透露,疫情期间护理院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使老人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外出治疗,避免感染。人员方面,他们也积极控制成本,如吸纳周边刚退休、身体硬朗、尚有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来工作。

陈泰昌认为,想解决护理院经营困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供扶持引导,如建立标准薪酬的调研和发布机制,分省建立合理标准,指导各地护理院的薪酬发放,还可以给护工及家属一些税收减免政策、交通补贴等;二是培育护理市场,如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打击欺诈行为。“当更多人愿意入住护理院,整个行业才会良性发展,运营压力自然也会缓解。”

专家提醒,选择护理院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需求选择,养老院、护理院、医院适合的人群不同,要仔细比较;二是事先考察护理院有没有医疗机构资质,有些机构名字虽与护理沾边,但实际是养老机构,要注意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