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英国政府于3月27日颁布有史以来最严禁酒令——禁止民众在车站、纪念碑一类公共场所饮酒。
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领导的保守党政府颁布的最新政令,是对英国现行治安管理法律的一次重大调整,主要针对街头小混混的反社会行为。除了限制在公共场所饮酒外,还将对不法行为追加一系列即时处罚,比如允许执法人员对醉酒肇事者当场处以罚金,并追加药物测试。与此同时,即便是随手丢垃圾、扔烟头和吐口香糖这类较为轻微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遭到治安处罚。
英国人以往对在街头饮酒并不当回事,认为在哪里喝、怎么喝是个人选择。他们通常会去有卖酒许可执照的酒吧、餐馆或夜总会喝酒。这些场所多数比较大众化,且价位亲民,所以深受大家喜欢。唯一不同的是,夜总会一般不提供食物,所以很多人喝着喝着就走到室外,一边喝酒一边找食物吃。因此,每天清晨都能在酒吧等场所外看到啤酒杯,或是掉落在地上的薯条等食物,引来很多鸽子啄食,直到清洁工到场清理。此外,在商店、教堂、历史建筑门前也时常可以看到宿醉者,这让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饮酒乃至酗酒,在英国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3年前,新冠疫情席卷英国时,英国政府曾发出“社交疏离”的号召,建议民众不要去酒吧、餐厅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一些教堂、博物馆、剧院等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关闭或减少服务,但不少人仍然无视政府建议,到酒吧聚集,英国媒体还给这些人起了个标题——《宁死也要喝》。英国《太阳报》分析认为,苏纳克政府将在公共场所饮酒这样的“小恶”视作通往极端犯罪的必由之路,因此早在他当选之初就承诺给执法机关、地方政府机构赋权,让不法分子以“快速且直观”的方式受到惩罚。在英国媒体看来,新政令是1998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反社会行为令》的翻版。
英国医学专家表示,从1992年到近些年,英国家庭用于酒类产品的花销增长超过8%。在消费增加的同时,酒类市场也在随之扩大。英国人正在以越来越危险的方式大喝特喝,导致本可以避免的医疗成本、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危害激增。因此,对于政府的新禁令,当地社会尤其是健康卫生部门表示热烈欢迎。英国医学会也呼吁全面禁止酒类广告,进一步提高酒类税费,以遏制英国人的酗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