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北京中医药大学非遗“中医传统的导引法”文化论坛隆重召开

5月19日,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非遗“中医传统的导引法”文化论坛在良乡校区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非遗传承、健康共享”为主题,总结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传统导引法”申请非遗、传播推广等各项工作。论坛邀请卫生界、文化界等领导和众多非遗传承人、功法受益学员到场参加。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汪庆华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作为中医传统导引法的传承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文化学领域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和坚实的人才实力,有国学院这样的学术科研机构,也有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助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定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出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以“中医传统导引法的现代养生意义”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她表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如下总结:健康= 60%生活方式 + 15%遗传因素 + 10%社会因素 + 8%医疗因素 + 7%气候因素。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建设健康中国,不能仅仅关注“治已病”,更要关注“治未病”。从“治已病”到关注“治未病”,“中医传统导引法”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应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中医传统导引法“的生命力,让该项目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非遗光彩。

原国家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以“教中士养生、给下士治病”为主题,从哲学层面阐述了养生的意义。《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认为,养生亦如此。现在人不重视身心健康,不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病后才想到去医院治病,病治好,继续回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循环往复。中国古代养生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生活中,如果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健康长寿就不是难事。

最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心主任王成亚老师讲解了国家级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传统导引法功法。中医传统导引法是按照一天时间变化,人体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原理,以气血流注规律设定导引养生方法。它遵循“遵道治身、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功法动静结合,动以行气活血,通利关节,静以聚气养神,固本还元。功法包含起静功、槖籥功、无极功、阴阳功、五行功和止静功等,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王成亚老师说:“生活病了,人才会得病”。练习中医传统导引法,可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修身养性,坚持练习可少生病、不生病。”

202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传统导引法”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全国高等院校当中为数不多的,且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科学的学习和传承好中医传统导引法,不但可以提升全民身心健康素养,还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增进文化自信、中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