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生科普,多鼓励少强制

本报特约评论员 张铁鹰

近日,河南卫健委印发的《河南省妇幼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方案》引发热议,主要原因在于其中一项针对医务人员的考核指标——三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应设置新媒体健康科普账号,每年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不少于50篇科普作品。同时,单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要达到1万以上,另外二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也要每年发布不少于12篇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在各地纷纷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审指标的趋势下,四川省卫健委一年前也曾出台规定,要求三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每年发布不少于50篇科普作品,单篇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1万;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新媒体平台每年发布不少于20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3000人次。既然如此,为何河南省卫健委这次出台的规定会引发热议?原因在于其将应有的“奖励项”变成了“强制项”;将本该灵活的指标变成了死板、不切实际的固化要求。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审,是优化其职业评价指标、肯定其科普工作的措施。长期以来,许多优秀的临床医生,在繁忙工作之余,热心科普创作,为促进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不是每位医生都擅长科普创作,有的人医术很好,很受患者好评,但写科普可能是其弱项,因此科普不适合强加于每位医生。

规定科普文章平均阅读量达到1万以上,可以防止“以篇数论英雄”,避免粗制滥造。可是,医学科普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一篇很费心血的作品,即使质量很好,限于阅读群体、运营技术等,阅读量也不一定高。这样的话,硬性规定一年发表50篇作品和阅读量,就是给医生们出难题了。“作品平均阅读量力争达到1万”可以理解为鼓励的话,而“单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要达到1万以上”就成了强人所难。换句话说,如果科普纳入职称评审是块医生们可以享受的“蛋糕”,那么硬性下达的科普任务,会让他们觉得这块“蛋糕”不好下咽。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久久为功。相关部门应多用政策福利,助燃医生们科普创作的热情之火,而不是用一刀切的强制手段,让人在考核压力下心生逆反、畏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