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1/3青少年因手机成瘾影响学习!有三大表现就该当心了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 陈祉妍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近日,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团队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显示,四成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一半使用长辈的手机;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近日公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有超过1/3的青少年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孩子更易对手机上瘾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山西的李女士有两个孩子,大儿子11岁,小女儿还不满5岁,两个孩子玩起手机就不撒手。“小女儿比较好管,玩手机时间一长,我就用其他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但对大儿子是真的没办法,他电子产品玩得比大人还‘溜’。”李女士说,儿子的网课要在电脑或平板上进行,需要他自己操作,家长没办法24小时监管,即便这样,一周里也能有3天抓到他偷偷打游戏。“网络口头禅”更是张口就来,有时侯儿子说的话李女士都听不懂。她的大儿子告诉记者:“学校里大家都刷短视频,都用网络用语,我不玩儿、不说,就跟大家没有共同话题了。”

“有一些原因可能会使未成年人容易手机成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介绍,一方面,短视频和游戏是便宜、可及性高的娱乐方式,生活中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或金钱去娱乐时,就可能会诉诸短视频。和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经济自主权及独立行动能力,更容易沉溺其中。另一方面,很多的休闲娱乐以技能为前提,需要“付出”精力,如打篮球首先得“会打”,还要耗费体力,但刷短视频不需要,付出的只有“时间”。

沉迷手机不只耽误学习

过度使用手机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碎片化信息影响正确学习模式的养成。陈祉妍说,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首先需要知晓学科发基本框架、基础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短视频中的碎片化信息会打破这一学习结构,灌输猎奇的名词、理论,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确理解。

过度依赖视觉会扼杀想象力、破坏感官平衡。很多时候,想象力依赖主观,需要供给者在设计内容时提供足够的“留白”,给观众“脑补”的机会。“视频的内容固定,动态画面和声音可传递很多信息,少了留白,对孩子的想象力反而有阻碍作用。”陈祉妍说。感官平衡意味着多感官综合利用,如跑步时去感受肌肉的力量、周围环境的温度、迎面而来的风、前路的障碍物……“这些对儿童大脑发育特别有帮助,过度使用手机则会破坏这种发育。”

个性化算法让儿童陷入“即时满足陷阱”。当前的短视频平台都搭载了个性化算法,对正在发育、需要接受更广泛信息和更广阔世界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枷锁。短视频是一种“即时满足”的娱乐工具,直接给孩子带来刺激和享受。陈祉妍说,若他们很容易获得各种信息,就会丧失延迟满足的能力。

三个表现预示成瘾

对于孩子是否存在手机成瘾问题,陈祉妍认为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初步判断。

时长不断增加。孩子原本可能一次只玩半小时,但渐渐地增加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彻夜,而且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干扰正常生活。“打游戏”“刷短视频”都是一种行为,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都是正常的,甚至可能有助提升认知、调节心情。但如果孩子因为玩手机不去上学、不能完成家庭作业,还会失眠、焦虑,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

产生不当行为。如“撒谎”“隐瞒”——本来玩了但说没玩,或本来玩了4小时但只说玩了1小时,并且因此而产生了“羞耻感”,觉得无法面对家长、老师,都是成瘾表现。

正确引导,严格限制

“在孩子们需要通过网络学习、写作业的当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孩子成瘾。”陈祉妍说。

学校承担起相应责任。“很多对网络的使用是‘非必须的’。”陈祉妍说,有的学校会对使用手机沉迷的学生进行特殊管理,并告诉家长“你家孩子不需要手机”“所有的作业没有需要用到网络的”。

家长要正确引导。手机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工具,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更多地看到手机的“工具”属性,如信息检索、增进家人间的沟通交流,而不是游戏、娱乐等“玩具”功能。

限制使用时间。家长有权管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让孩子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睡觉、做有意思的活动、跟同龄人交往。“必须要提前跟孩子约定好使用时间,如果超出要有处理措施。”陈祉妍说。

不用成人身份给孩子注册任何账号。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比较严格,很多程序都分成人版、儿童版,儿童版还有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在访问内容、时间方面都有特殊规定,能帮助家长管理孩子。▲

责编:赵子莹

主编: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