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穿城而过的河流,不仅影响着城市景观,更有不容忽视的生态效益。因此,在意识到河流污染问题后,各国均加强了针对性治理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法国塞纳河:清洁下水道网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刘 青
塞纳河是法国北部的一条大河,全长780公里,由于其与巴黎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中世纪就被称为“巴黎之河”。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地标性建筑都矗立在塞纳河两岸,吸引着无数游客。阳光明媚的日子,坐在塞纳河左岸,喝一杯咖啡,再搭配一块牛角面包,大概就是巴黎人最惬意的时光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充满浪漫气息的河流也曾因为洪灾、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沿岸人民带来一系列困扰。20世纪60年代,严重污染几乎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仅有两三种鱼勉强存活。针对污染主要源头,法国加强了塞纳河治理,并探索出一条防洪、防污、治岸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之路。
完善城市下水道。巴黎下水道总长2400公里,地下还有6000座蓄水池。为做好维护工作,巴黎配置了1300多名下水道维护工,负责清扫坑道、修理管道、监管污水处理设施等,还配备了清砂船及卡车、虹吸管、高压水枪等专业设备,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进行管理维护。
削减农业污染。河流66%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化肥,主要通过地下水渗透入河。巴黎一方面从源头加强化肥农药的控制,另一方面对5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实施脱氮除磷改造。
河道蓄水补水。为调节河道水量,沿河建设4座大型蓄水湖,蓄水总量达8亿立方米;修建19个水闸船闸,将河道水位从不足1米抬升至3.4~5.7米,改善了航运条件与河岸景观。河岸河堤整治方面则兼顾了抵御洪涝和建造景观车道的需求。
根据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法国在2001年修订《国家卫生法》,要求工业废水纳管必须获得批准,有毒废水必须进行预处理并开展自我监测等。除预算拨款外,法国政府将部分土地划拨给河流管理机构使用,经济效益用于河流保护,船舶停泊费、码头使用费等也都会用作河道管理资金。
为迎接2024年奥运会,巴黎政府投入高达14亿欧元资金,加快治理塞纳河的步伐。据官员透露,奥运结束后,塞纳河将于2025年夏天对所有人开放,市政厅正在研究开放5个公共游泳场,届时将改变人们对“塞纳河不能游泳”的成见。
英国泰晤士河:加强污水处理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陈家村
泰晤士河是英格兰地区最长、英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346公里,横贯伦敦与沿河十多座城镇。英国人对泰晤士河感情深厚,将其喻作“老父亲”,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该河因污染一度成为臭气熏天的“死河”。历经百年治理,这条曾被宣告“生物性死亡”的河流,如今得以重焕生机。目前,河中生存有近129种鱼类和350多种无脊椎物种。
19世纪末,政府将治理方案聚焦污水改排,设计了三条主干道,再将各支线与主干道衔接,使污水被引导至泰晤士河出海口排出。由于规模浩大,工程耗时16年竣工,却令人失望地未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20世纪50年代,泰晤士河遭遇第二次水质恶化。大量使用的化学洗涤剂使泰晤士河水体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分子含量)大大降低,几乎所有鱼类都无法生存。20世纪60年代,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成立,开始对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大伦敦地区的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做了重新规划。治理过程中,180多个污水处理厂被整合为十几个,同时对原有设施进行升级,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数据显示,从1955年到1980年,泰晤士河污染物负荷降低了90%,河水溶解氧的最低水平提高了10%。
公开报道显示,最近一次泰晤士河的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在2004年。当时,连降暴雨使伦敦排污系统不堪重负,造成市内多处积水,且因生活垃圾随雨水涌入泰晤士河,导致河中鱼类大量死亡。
目前,泰晤士河已达到200年来最干净和最健康的状态,但重金属颗粒污染物、微塑料及其他水溶性药物污染问题,还有待治理。英国环保组织“探索泰晤士河基金会”指出,伦敦人口的过度拥挤、交通和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和废物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海水入侵等问题,仍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埃及尼罗河:违排会被严惩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也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却多年遭受水污染且生态受损。为治理污染、恢复生态,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环保法规,对各类污染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管,加大对污染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排污企业的处罚。据统计,埃及环境部已永久取消了75家向尼罗河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的资质。2021年,政府发布新规,将违规建设、倾倒废污水等行为定为刑事犯罪。其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将城市污水、农业废水等统一收集处理,以免废水排放污染尼罗河。
通过综合治理,尼罗河的水质目前已得到显著改善。但根据埃及政府的计划,到2030年,尼罗河的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还需再上一个台阶。为此,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比如加大垃圾清理力度、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推广绿色农业等。由于尼罗河并非埃及内河,政府已计划与尼罗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展治理行动,力争让尼罗河成为一条更清洁、健康的河流。
韩国清溪川:规划生态公园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 静
在韩国,清溪川可谓家喻户晓,起于首尔中心城区,后流往汉江,注入黄海,是一条横贯城市东西的人工河道,承担着城市排水排污的作用。它既是首尔改造最成功的河流,更是改善市中心局部小环境、发挥防洪功能的生态名片。这条仅11公里长的首尔市内河流,因两岸风景优美,各种饭馆、咖啡馆密布,已成为首尔市民日常休闲和散步的绝好场所。但在20多年前,清溪川还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一条臭水沟。
2002年7月起,首尔市开始改造清溪川,两岸沿线6万家店铺、1500多个摊位搬迁,规划修建生态公园、生物廊道;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建设独立的排污系统;加强水质治理,使其达到Ⅱ类水标准;清溪川上方的高架路被拆除,兴建22座跨河桥梁;调水并重挖河道。为保证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工程设计了三个供水来源,即经处理的汉江水、地下水和雨水,以及应急时的中水。整个修复工程耗资9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6.8亿),于2005年10月1日竣工。
清溪川改造成功给首尔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首先是自然生态的逐步恢复。治理前,清溪川下游地区的动植物仅有98种,之后迅速上升为314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次,没有了高架路的阻隔,自然风可以吹进清溪川,配合两岸绿化带,这里夏天的温度有了明显下降。再次,清溪川是首尔市中心的一条重要泄洪通道,沿岸大部分地区避免了“逢雨必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