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防脑梗从七处下手

年轻化趋势明显   致残率男性更高   高血压问题严峻


受访专家: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邢  岩  □副主任医师  李  剑

本报记者  董长喜

近日, 美国《神经学》期刊上发布了一项针对全球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亡负担及其可归因危险因素的研究。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熊利泽教授团队系统性总结了1990~2019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并应用模型进行了前瞻性预测。结果显示,全球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204万,增至2019年的329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490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脑梗负担、脑梗导致的过早死亡都更严重,年轻化趋势也更明显,40~44岁年龄组死亡人数增长趋势最高。整体来看,男性脑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于女性,而且女性比男性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未来这种差异可能进一步扩大。

研究还发现,脑梗死亡有7个主要可归因风险因素,它们导致的脑梗死亡人数在2020~2030年间继续增加,2030年可能增至490万。其中,高收缩压引起的脑梗死亡人数最多,2030年将增至240万人;高空腹血糖引起的增至146万人;高胆固醇引起的增至91万人;高体重指数引起的增至67万人;吸烟引起的增至55万人;高盐饮食引起的增至42万人;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增至35万人(如图)。

《生命时报》记者就这些危险因素采访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岩及副主任医师李剑时,邢岩说:“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很高,其中脑梗死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这项研究提醒,男性患者较多,且年轻和低收入群体脑梗患者的上升趋势不容忽视。对于个人来说,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责任感,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最有效也最节省成本的。”针对上述7大风险因素,他们分别分析了原因,并给出应对措施。

高收缩压。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最常见和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人,许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增加数倍。

应对措施:积极降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邢岩建议,对于血压水平大于等于160/10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心血管风险列为高危或很高危者,也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和中危者可先改善生活方式4~12周,若血压仍未达标,就要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高空腹血糖。《欧洲糖尿病学杂志》上一项研究称,中年时患上糖尿病的人,以后患脑梗的风险升高30%。研究者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大脑血管狭窄,从而引发脑梗。

应对措施: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倡“五驾马车”原则,即合理饮食、多做运动、积极用药、科普教育和自我监测。饮食方面,保证全谷物、杂豆类占主食的1/3,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多吃鱼、禽类等优质蛋白,多喝水,少喝含糖饮料。运动方面,可选择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结合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可在餐后1~2小时开始,视情况运动30~60分钟。

高胆固醇。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脑梗。

应对措施:积极降脂。李剑指出,有脑梗发作史者,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70毫克/分升以下。对于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史的人群,应注意定期检测血脂,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如果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应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

高体重指数。肥胖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研究发现,体重每减轻10公斤,血压就会降低5~10毫米汞柱。可以说,高血压患者控制好体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同时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应对措施:积极减重。邢岩提示,影响肥胖最直接的因素无非就是吃得多、动得少,因此控制体重的最佳方式是坚持锻炼身体和适度调整饮食,不要乱用减肥药,也不提倡过度节食减肥。研究发现,早上锻炼对减肥更有效。如果早上做45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可帮助身体在一天里多消耗190千卡。

吸烟。吸烟的坏处千千万万,戒烟的好处立竿见影,但始终有人不断步入“烟民”行列。很多人知道抽烟会引起肺部疾病,但可能不太了解抽烟会大大增加脑梗的患病风险。长期吸烟会导致脑组织血流量减少而引发脑梗死。吸烟不仅包括直接吸烟,还包括“二手烟”和“三手烟”。

应对措施:积极戒烟。邢岩指出,戒烟一定要早开始,并坚持下去,打造一个良好的戒烟环境是关键:可家里、车里、办公室及随身携带的烟、打火机、烟灰缸等全部清除掉;明确告诉身边亲友自己正在戒烟,欢迎监督。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除了会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外,还会造成钙流失,伤及肾脏、胃,以及呼吸系统等。

应对措施:减盐。李剑指出,健康人群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不超过3克。烹饪时可适当减少用盐量,用调味或鲜味食物来做口味的弥补,如葱、姜、蒜、蘑菇、海带、花椒、八角、辣椒、柠檬汁等。同时,要防止“隐形盐”的大量摄入,如酱油、鸡精、味精等调料,以及佐餐的拌饭酱、咸菜、腐乳等都是“含盐大户”。

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病已被美国心脏学会认定为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病患者中风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3期以上慢性肾病可使患者中风风险增加43%。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院以33万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访5年发现,肾功能差和肾功能下降速度快的人,更容易发生血管性痴呆。

应对措施:关注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大部分肾脏疾病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体检时要重点关注尿微量白蛋白(mALB)指标是否异常。如需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抽血检测肌酐(Cr)。此外,排晨尿时要注意观察,如果有尿液中有持续不消散的泡沫,颜色像红茶、洗肉水或呈乳白色,则为异常信号,应该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