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温天危害越来越大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阚海东

本报特约记者 周佳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高温天气已不再陌生,但对不适宜温度位列全球死亡危险因素第十位的事实,却知之较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今年3月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称,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正在使热暴露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健康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中,热暴露一般指高于最适宜温度的温度暴露。阚海东教授此前所做一项针对我国272个主要城市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2℃~23℃,气温超过23℃都可认为是热暴露。热暴露还能进一步被划分为温和热暴露和极端热暴露,其中,持续多日的极端热暴露即为热浪事件。但对于何为“热浪事件”,可能需要依据持续天数和高温强度综合考虑,这与气象学的“热浪”定义有较大差别。

气候变暖带来的最直观改变是暖季将变得更长,冷季变得更短,植被春季的返青期会提前。全年气温的升高可能会让冷相关的疾病风险有所降低,但对全球大部分地区而言,最终将会导致总体健康风险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热相关疾病负担增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复旦大学等联合发表在2018年12月《国际环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以中国272个城市为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热浪导致居民死亡率增加了7%,其中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相较而言,长期居住在气温中等地区的人群对热浪的反应更敏感。阚海东说,2020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估计达到1.45万例,随着热暴露事件的增多,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其次,传染性疾病、病媒生物传播导致的疾病均可能增加。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登革热病毒传播对气候的适应性在逐年上升。在我国,登革热发病率和致残率都有相当大的持续增长,2017年全年龄段的登革热发病率达到183.8/10万,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5.7倍。此外,多种气候敏感的虫媒传染病风险也在增加,比如有研究表明,如果空气温度上升1℃~2℃,中国南方地区的疟疾传播潜力将增加39%~140%。

再次,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会对农业和养殖业等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威胁到物价和粮食安全。

上述报告强调,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健康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阚海东说,我国气温的升高速率甚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1951至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6℃/10年,而同期全球平均升温速率为0.15℃/10年。由此可以预见,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仍将持续。

目前,学界对于气候变暖的成因存在广泛共识: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过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最终致使全球变暖。“因此,为了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不仅展示了大国担当,更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人群健康的历史必然选择。”阚海东认为,每个人都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尽量以步行、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出行,减少碳排放;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再利用物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制品等。

“老年人、儿童、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都是易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群体。”阚海东解释说,老年人可能患有基础慢性病,健康状况不佳;儿童由于发育不全和生理易感性,同样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社会经济状况较低者的风险应对能力相对较差、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对较低,进而体现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不足。此外,男性户外工作者也是脆弱人群之一,这与其工作环境热暴露较多紧密相关。

面对热暴露的威胁,阚海东提醒,人们应尽量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比如,及时关注高温预警信息,在高温天气减少出行和户外活动,做好防晒和补水补盐工作,合理使用风扇、空调、冷水浴进行降温等。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特殊职业人群,更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采取严格的职业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