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国房颤日丨呼吁加强对房颤的关注,携手推动房颤规范化全程管理发展

2023年6月6日,中国第11个房颤日,由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主持,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等汇聚一堂,就房颤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带动大家更加关注房颤,共同推动我国房颤规范化全程管理的发展。

黄从新教授:人工智能渗透房颤管理全程,引发新医疗革命

人工智能(AI)已渗透到房颤管理的全程。(1)筛查:有手环式、贴片式等多种佩戴式设备,可长期、有效记录心脏电活动,提高房颤筛查比例。(2)个体化治疗:AI能督促规范化用药和监测服药安全性,用于房颤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指导消融。基于AI还可进行基因筛查,便于开展个体化针对性治疗。(3)随访:基于AI的移动心电监测有望规模化用于术后随访,利于房颤长期综合管理。(4)患者教育:通过AI可指导患者健康生活与饮食,甚至选择药物等。(5)远程医疗:通过机器人远程操作指导救治,将有效减缓解地域医疗资源的不平等,使更多患者得到高质量诊治服务。总之,随着AI渗透到房颤管理各个环节,将会产生一次新的医疗革命,包括医疗模式的转变。

华伟教授:房颤综合管理至关重要,NOACs成为房颤抗凝治疗新趋势

对房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实施全程管理很有必要。首先要及时筛查,可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长程心电图以及一些可穿戴设备等。其次要评估风险,及时启动抗凝。还要重视综合管理,如心脏节律与频率的控制。另外早期控制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基础病能有效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刘少稳教授: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需全面考量,科学决策

特殊房颤人群常面临较高的缺血或出血风险,因此制订抗凝策略时需全面综合考量。中国指南对房颤合并ACS/PCI以及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接受PCI患者的三联或双联抗栓方案时长均给出明确推荐。

黄鹤教授:关注房颤防治,优化房颤全程管理

各位嘉宾就房颤全程管理规范化、药物在房颤长期节律控制中的作用以及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期望我国房颤防治能得到更多关注,房颤全程管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优化,最终达成造福房颤患者的目的。

第一三共(中国):科学驱动,激情创新,满足多样化医疗需求

房颤日当天,第一三共(中国)在上海办公室举办了员工房颤科普及筛查活动。总裁内田祥夫先生在活动中指出,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第一三共(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抗凝治疗的规范化、医疗人才培养和患者教育,并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进一步增进药物可及性,同时研发创新药物,以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期待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医疗进步,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服务。

第一三共(中国)基础医疗事业总部总经理李莉女士、医学总部总经理东山浩先生、开发总部总经理绪方恒晖先生、以及事业战略总部总经理刘澍先生介绍道:“我们不断将创新药品带到中国市场,为中国高龄高危房颤患者提供了有据可依的新抗凝选择。我们愿与行业各界携手为民众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