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田付友
近期,全国多地强对流天气频发,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让人们猝不及防。据报道,江苏因强对流天气,多地路段出现短时积水、树木倒伏、断枝等,由于大风和暴雨,地铁、铁路、航班多次出现延误或停运,集结2万名观众的南通紫琅音乐节也因突遇暴雨而被迫中场暂停;山东威海等地的冰雹天气,致房屋瓦片刮落,车窗被砸;辽宁多地发出预警称,强对流天气影响下,风雹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今年强对流天气是不是尤其多?公众应如何防范?
多发于午后至傍晚,东北、华北地区较多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田付友介绍,强对流天气最主要的特点是时空尺度小、突发性强。今年入汛以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地区,东北、华北地区较多,辽宁、河北、江苏等地排在前列,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相对较少。今年的强对流活动总体呈现:春季强对流过程明显偏多,尤其是4月强对流活动明显增加;风雹天气散发特征明显;极端风雹、龙卷频发,局地极端性强。
另外,强对流天气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主要受到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影响。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近地面气温在午后达到最高,增强高低层温差,对不稳定条件起到增强作用,不稳定气团被触发后积累起来的高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形成强对流天气。
今年尤其频繁,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和副热带高压偏南是主因
田付友指出,过去3年,4月1日至6月1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平均约出现12次;今年4月1日至6月1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14次,比过去3年同期平均值略偏多。4月1日至6月10日,中央气象台共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76期,其中黄色预警6期,明显多于过去3年平均值(44.7期)。
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适量的水汽、一定的抬升触发条件(动力条件),以及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热力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今年4月以来,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冷空气频频南下影响我国,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热力环境,易激发对流天气的产生。但由于副热带高压较长时间影响我国华南南部及南海地区,我国大部水汽条件偏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造成了我国强对流天气过程呈区域性散发特点。
公众应关注预报预警,做好防范工作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从全国来看,基本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需关注南方的降水和北方的高温。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警消息,预计14日至15日,华南南部及云南、西藏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外,16日起,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江南、华南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过程。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研判,6月12日至19日,云南西北部局部、西藏东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广东、广西强对流天气频发,且与前期降雨重叠度高,地质灾害风险持续增大,已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夏季是旅游旺季,随着高考结束和暑假即将来临,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田付友提醒,公众出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出的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强对流天气的准备。出现强对流天气时,应尽量在坚固的建筑物等地方躲避,避免室外活动。如遇到大风天气,应注意远离户外广告牌、棚架、铁皮屋、板房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切勿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躲避,应当在有雷电防护装置的安全场所内暂避。▲(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明禄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任琳贤)
责编:杨萌
主编:丁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