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很多养生馆以医谋财

本报记者 田雨汀

中医重养生保健,其“治未病”的独到魅力广为大众喜爱。遇到腰酸背痛、头疼脑热,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到中医养生馆调理。推拿、刮痧、艾灸、针疗……保健项目繁多,但根据相关规定,有些项目属于中医诊疗服务,只有专业医疗机构中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者才能开展。然而,不少养生馆依旧顶风作案,在缺乏专业资质的情况下,打着养生保健的旗号从事诊疗活动,不仅疗效差,还可能给消费者造成伤害,严重影响中医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疑点重重的正骨推拿小店

前不久,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郑先生致电《生命时报》,称他在一家名叫“奇和堂正骨推拿”的小店按摩后,症状不但没缓解,反而更严重了。5月30日,记者致电“奇和堂正骨推拿”,询问是否提供按摩及针灸治疗服务。接电话的女士称没有针灸项目,但在记者表示知道曾有人到店针灸后,女士便改口道:“先预约,到店里看看再说。”

6月1日,记者来到“奇和堂正骨推拿”。店面位于朝阳区万达广场一座公寓楼的15层,门上挂着蓝色的塑料牌,写着“奇和堂”三个字。与门外略显简陋的“招牌”不同,推开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精心装裱的四个大字“神手佛心”,旁边墙则挂着锦旗,“赠王大夫: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医德高尚,手到病除”。环顾四周,两张玫红色的按摩床和一张木质沙发几乎占满了整个客厅,屋内虽有绿植装点,但环境并不整洁,随意堆放的杂物让本就不大的空间更显逼仄。记者留意到,店内并未在显眼处挂出营业执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疗收费标准,更未见服务人员信息,仅有的一块价目表被摆在角落,用椅子遮住了一半。价目表上写着,挂号费200元/次、一次性正骨300~600元/次、腰椎间盘突出一次1800元起、王氏经脉调理一次2000元起……店内提供拔罐和艾灸等涉及明火的服务,但记者找了一圈并未看到消防器材。

接待记者的是一男一女,男性年龄较大,自称“王大夫”,女性60岁左右,自称“杨大夫”。但令记者不解的是,两位“大夫”均未穿医者标志性的白大褂。在“杨大夫”拿出一次性床单铺在按摩床上后,“王大夫”招呼记者坐下。记者右膝盖两三个月前扭了一下,一直疼痛不适,请“王大夫”判断如何缓解。只见他将手放在记者膝盖一侧,稍加施力按揉几下后说:“你筋错位了,正骨就好了。”看诊之随意,不禁令人猜疑。

“600元一次太贵了。”记者有些迟疑。“王大夫”听罢脸色一沉:“你自己看吧,嫌贵就别治。反正不是一毛,也不是一万块你记住了!”“杨大夫”也开口附和:“你好好考虑考虑吧,一次能治好,600块一点都不贵。”随后,记者决定正骨并还价,“王大夫”便反问:“你觉得多少合适?”记者开价400元,“王大夫”毫不迟疑地答应:“行,躺下吧!”要价之随意,令人吃惊。

“先给你按摩几分钟疏通经络啊,然后再正骨。”“杨大夫”边说边按揉记者膝盖受伤部位。其间,一对中年夫妇来到店里,“王大夫”只给女士揉了几下腰部,就称其肾虚。几分钟后,“王大夫”开始为记者“正骨”。只见他右手握住记者脚踝,左手搬起膝盖,两手反方向发力,呈“8”字来回扭动了四五下,便轻描淡写地说:“好了,下地走走看还疼不疼。”然而,记者来回走了几圈发现,疼痛并未缓解。“王大夫”却坚称“已经好了”,他表示如果还疼就再找他“正骨”:“医院可治不了。”从记者坐上按摩床到“正骨”结束,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记者表示没效果,并请求再按摩一会儿,“杨大夫”勉强同意。其间,“王大夫”多次充满警惕地对记者说“为什么这么多事”“和别的来按摩的人不一样”“一直在质疑”“以后别来了”。没过多久,“王大夫”大声呵斥“杨大夫”:“你赶快过来给这个(女士)揉腰,她(记者)早好了,别给她按了!她愿意躺你就让她躺着吧!”“治疗”之随意,态度之强横,再一次令记者吃惊。

打开“奇和堂正骨推拿”的网络评价页面可以看到,2022年7月曾有人给出差评:“要价贼贵,说了会好却没用,大家不要上当。说话还贼不好听,一点医德都没有。” 更早些时候,有消费者评价道:“手法不好,没有任何效果!价钱乱开,坑到一个是一个。”

记者致电朝阳区卫健委告知“奇和堂正骨推拿”的相关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会依法依规查访。截至6月底,卫健委曾数次上门查访,但店门一直紧锁。

养生服务里的“灰色地带”

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定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等;不得宣传治疗作用,不得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健康咨询等为名或假借中医药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应配备与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必要的急救设备;应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符合环保、消防的相关规定。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对中医养生保健行业乱象进行专项整治,但不规范、不合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2019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崔先生在一家养生馆理疗时,突然呼吸困难、脸色发黑,抢救无效身亡。经鉴定,崔先生系因针灸行为致双侧肺脏破裂继发双侧气胸,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死亡。据警方调查,为崔先生针灸的店主不仅没有系统学习过医疗知识,且在无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多次为顾客针灸。石家庄市新华区卫生计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凡是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对顾客采取针灸等医疗行为的,均涉嫌非法行医。

“涉及中医养生时,很多消费者都不具备基础知识,无法辨别商家提供的服务究竟属于何种行为,甚至有的商家都不了解相关规范。养生馆的乱象,跟多年前保健品销售的套路类似:广告里穿着白大褂的假医生,围绕各种病‘讲课’,实则推销保健品。”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对医疗和保健混淆不清,致使中医养生馆服务出现“灰色地带”,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健康安全难保障。庄一强介绍,正规医疗机构都应在醒目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如果仅提供推拿、按摩等不具侵入性的保健服务,至少应持有营业执照。“只有营业执照,却给顾客治疗,几乎都涉嫌非法行医。”庄一强说,中医诊疗是一种医疗活动,医师的专业诊断和治疗缺一不可,不规范的医疗服务势必存在健康风险,会让“治病”变成“致病”。

不法分子易投机。许多养生馆以“养生保健”“治未病”为宣传点,甚至承诺能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治愈疾病,吸引民众体验或大额充值。庄一强表示:“大多数人都知道患病需要到医院治疗,但说到何种养生保健服务能防病,大家就没那么了解了,给了‘江湖骗子’钻空子的机会。”

不善维权难监管。近年来,养生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虽然很多,但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的还是少数。“消费者在被侵权时,大多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庄一强说,只有消费者举报,相关部门才会介入查处,监管方面存在漏洞。

给保健和诊疗间划条红线

中医养生馆鱼龙混杂,消费者如何判断呢?对此,记者先后致电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工作人员均表示,可通过其是否有“两证”来判断:一是营业执照,表明其能够正常经营;二是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相关备案,说明其具备医疗资格,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所批准诊疗范围内的技术服务。后者可在当地卫健委官网上进行查询。

2016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相关服务内容包括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制订个性化中医健康调养方案,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养生保健调理服务等。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过去相比,新发布的《规范》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养生保健机构的管理和规范,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标准,让整个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有了整体性规范。”在监管方面,仍采用联合监督执法的办法,涉及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比如,市场准入等由工商局审批处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由中医药管理局审批、颁发,出现投诉、举报等问题时,则由当地卫健委查处。

庄一强表示,为更好地将《规范》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督机构和执法机构、商家、消费者都应积极参与进来,在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诊疗活动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无论是否属于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都具有特殊性,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出现违规情况时,对商家的罚款应达到相应力度,甚至采用“无限连带责任”模式,扩大惩罚范围。其次,商家必须亮证经营。无论是工商登记还是医疗资质,都要置于明显位置,让人一看就知道店铺性质为何,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后,群众应多了解健康及法律知识,遇到问题及时举报,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奖励力度、提高群众积极性,让藏身于“灰色地带”的违规养生馆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