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西洋参在中国的四十年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药师、教授 孙载明

吉林省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 安伟

本报记者 董长喜

每年9月份的白露时节前后,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地区都会迎来收获的季节。在铁力地区小兴安岭山麓间,有一片广阔的西洋参种植基地。一年一度的“起参节”对当地农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铁力市地处北纬46度,东枕小兴安岭群山,西接松嫩平原,属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当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西洋参生长。

提起西洋参,人们都知道它是滋补良药,广受国际和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中医认为,西洋参具有气阴双补的特点,能够补心、肺、肾、脾之气,养心、肺、肾、脾之阴。临床上常与太子参、山药、神曲等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脾胃气阴两虚、纳呆食滞、口渴思饮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西洋参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休克、提高思维、改善记忆及调节内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特别适合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使用。

产于海外,兴于我国

虽然同为“参”,都是五加科植物,但相比人参、党参,西洋参的人工种植和应用历史并不长。

西洋参,其名冠以“西洋”二字,顾名思义,可知其原产地在海外。西洋参又称花旗参,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东部以及美国东部、北部的山地森林中,属于阴生植物。其原产地属海洋性气候,气温温和,空气湿润,海拔高,适合西洋参的生长,因此产量较高。西洋参发现初期的资源蕴藏量非常惊人,据早期开发西洋参的研究者描述,从明尼苏达州到卡罗来纳州森林中的一些地段,西洋参之多达到了不践踏参苗难以通行的程度。

17世纪后期,西洋参在全球逐渐畅销,丰厚的利润促使野生西洋参遭到疯狂采挖,数量越来越少。于是当地人开始尝试西洋参的人工种植。1895年,美国农业部出版了一本《美国人参及其贸易、保护和栽培》的小册子,总结了人参的人工栽培经验,介绍了人参栽培方法,并号召人们栽培人参。此后,西洋参才开始逐步有了人工种植。

西洋参虽然生于海外,但最早发现其药用价值并且广泛使用的则是我国。早在清朝时期,当时的太医就用它来给皇室治病。相传,慈禧太后经常受到脾虚挟湿的困扰,太医考虑到她的身体,认为调摄不宜燥烈,就用西洋参代替人参,结果疗效甚佳。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文字记载西洋参用法和功效的国家。西洋参最早记录于清代《补图本草备要》中,称其可除烦倦,生津液,补肺降火,适合体虚有火者。此后学者皆持此说。《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明了西洋参与人参的药效差别:西洋参可补益气血,为凉补;人参相反,为温补。《增订伪药条辨》记载东洋参(人参)可补气助火,而西洋参功效相反,可滋阴降火。

西洋参在我国的引种历史

以前,我国所用的西洋参都是从美国进口而来。1948年,我国开始引种西洋参,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能获得成功。

1975年,原国家科委、卫生部、商业部共同制订实施了“7510工程”,开始了引种西洋参的科研项目。当时中国科学院通过有关渠道,从海外引进了西洋参种子8磅、种苗150株,由该院植物研究所协同吉林、辽宁、北京、江西等8个省市10家单位负责试种驯化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药师孙载明教授所在的中国医科院药植所,是负责“7510工程”的科研单位之一。1988年,在他的带领下,医科院药植所引种西洋参成功,并获得了当年的国家卫生部中药一类新药证书。

成功引种后,我国开始在国内大面积种植西洋参,并在吉林、北京、河北等省市建立了生产基地,后逐步扩大到辽宁、黑龙江、山东、陕西、云南、福建等地,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我国西洋参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四大种植区,即东北种植区、华北种植区、华中种植区以及康滇种植区。目前,我国是西洋参的主要消费国家,也是西洋参的主产国之一。

西洋参在我国东北地区种植非常广泛。东北地区大部分处于北半球高纬度,与原产区纬度基本相同,并且温度、气候及土壤条件都满足西洋参的种植要求,无霜期更是能够达到115~150天。这样的环境条件得天独厚,使得西洋参在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西洋参年产量达到了我国总体西洋参年产量的一半以上。

好山好水培育好参

中药领域一直有“道地药材”的说法。道地药材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就西洋参来说,该植物喜阴,除了对土壤要求高以外,对环境要求极高。铁力市所在的东北平原,属于全球著名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黑土地的显著特征是颜色为黑色,且只能形成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严寒干燥的寒温带,因此又名寒地黑土。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目前全球公认的黑土地区域只有三个,分别位于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和我国的东北平原。

此外,铁力市当地全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水质优秀,pH值为7.78,为天然弱碱性。据测定,该地产出的西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标准为6.02%,是国家标准的3倍。

西洋参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十四五”重点发展的道地药材代表“龙九味”之一。在纬度上,黑龙江省与原产地北美洲相似,再加上东北平原山环水绕,土层厚,土地肥沃,十分适宜西洋参栽培。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千亿级产业重点推进,编制了《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9—2025)》,提出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栽培面积将达到 250万亩,产量 50万吨,产值100亿元,跻身全国中药材强省行列。

国内生产的西洋参价格低廉、疗效可靠,广受欢迎,种植西洋参也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惠。吉林省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安伟表示:“西洋参生长期一般为4年,按4年一个周期计算,栽培投入相对传统农作物较高,技术要求相对传统农作物较高,收益年限相对传统农作物较长。如果栽培得当,经济效益比栽培传统农作物要高出许多。”

滋补不上火,西洋参四季皆宜

西洋参最大的优点是补气养阴、润养五脏,而绝无温燥上火之弊端,故被称为“无火参”。在强身健体方面,西洋参具有独到之处。由于其性凉,所以老少皆宜,四季均可以做补品服用。

春夏服用不上火。中医养生讲究时令,强调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变化。俗话说“入夏三分虚”,夏季炎热,人体在高温刺激下新陈代谢快,能量消耗增加,加之睡眠减少,食欲差,导致人易疲劳,体质也会受影响。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烈日炎炎,人体毛孔开放,多汗易耗伤气阴,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口舌干燥等。此时人们的起居宜补虚、防风,可在中医师辨证下利用西洋参适当“伏补”。

秋冬服用滋阴补气。中医里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西洋参性凉味甘,具有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的作用。秋冬季节的天气变化很大,尤其北方昼夜温差大,还非常干燥,很多人感到口干舌燥、眼睛干涩、鼻黏膜充血、食欲不振、心慌气短、疲倦乏力、昏昏欲睡,这时候适当吃点西洋参,既抗疲劳解秋乏,又能缓解秋燥。

保健产品要回归平民

上世纪80年代,当西洋参引种成功并实现大规模种植以后,围绕西洋参开发药品、产品就水到渠成。当时作为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实验药厂厂长的孙载明想做一款符合国人体质特征的综合性调理免疫力的西洋参产品,于是他依照中医药学理论将西洋参与蜂王浆、五味子进行了科学配伍,形成了复方成分的西洋参蜂王浆口服液。三种成分中,西洋参性凉,主补气;蜂王浆性平,主调血;五味子性温,调五脏,三者结合,相得益彰。

在原料选材上,该产品采用的是人参皂苷含量最高的参须部位(人参皂苷在须根的含量是主根的2倍以上),并利用阴干法(在阴凉通风处缓缓干燥)制备。用这种干燥法制备的西洋参,在保留原有香气的同时,可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提取工艺上,采用了渗漏提取法和加热回流提取法,极大程度地保持了西洋参须原有的营养成分。该产品通过了药理、药效及临床验证,可以增强免疫力,适用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经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人尤其合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随之而来,各种概念翻新、五花八门的保健产品也让人眼花缭乱。在谈到这些现象时,孙载明说:“保健产品不应变成礼品,更不能变成高档消费品。保健产品应当回归平民,应该摆在老百姓日常餐桌上,应该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实惠,应该是老百姓的健康助手。另外,大家也要清楚一点,保健品不是药品,对于一些必须用药的疾病,还是应当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