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夜经济考验城市管理

受访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段  霞  

7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在诸多促经济举措中,多地出台的鼓励夜间经营政策,不仅起到了提振消费的作用,也让城市有了更多烟火气。

各地夜市大受欢迎

入夏后,天黑得越来越晚,太阳下山后难得的凉爽,使人们主动延长了户外活动时间。《消夏避暑夜游报告2023》显示,95%的受访者表示今年有夜游出行计划。“夜经济”的需求基础也便由此而来。在北京朝阳798艺术园区,不到7点,夜市已大排长龙;在湖南长沙溪悦荟商业街,互动风车、爱心桥、夜光跑道等网红打卡点游人如织;在杭州武林夜市,非遗传承人曹志林现场作画的“面鬼儿”独树一帜,引人驻足……

其实,早在20年前,日本东京就提出了24小时城市概念,并规划了许多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可以线上完成,不再受时间地点约束,部分行业甚至形成了晚九点下班活夜里工作的常态,由此带来一系列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经济也就有了白天经济和夜晚经济之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段霞说:“职住分离的形成、城市空间的向外扩展,以及长距离通勤造成的晚餐时间推迟、夜间活动和消费增加等,都让夜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必然组成部分。”

城市经济的一块必要“拼图”

夜经济承载了满足城市主体需求、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活力等功能。段霞认为,生活24小时化之后,发展夜经济首先可起到以时间换空间的作用,包括减轻早晚高峰基础公共服务的压力、降低拥挤度等,让城市运行更从容;其次,夜经济的繁荣能提升城市安全度,适当减少夜间警力和财政压力;其三,经历三年疫情后,丰富的夜间休闲方式被人们视为释放压力、追求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 夜经济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是城市经济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全国已有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推行夜间经济,共建成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0多个城市推出夜游线路、夜间演艺和展演等夜间文旅振兴计划。而在某热门社交平台上,夜市相关笔记数量已突破235万。统计资料显示,北上广深全天销售额的一半来自夜间,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重庆市夜间餐饮消费额更是占到全天的2/3以上。据《2021中国夜间经济最新发展报告》数据,2020年中国夜经济发展规模超30万亿元,到2021年增至36万亿元。

夜经济须个性化

一个城市夜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其营商环境、管理能力及发展和创新力。从这个角度看,夜经济更像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

夜间集市如何选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规划水平。比如,一些城市因缺乏规划,以致无序摆摊、占道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光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因此,夜间集市在规划之初,就应考虑居民区附近的降噪需求,新建夜空间则要考虑交通需求,如何设置停车场、开通夜间公交,打通最后一公里交通等。此外,还应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空间的多用途使用及分时使用等。

夜间活动的安全顺畅运行,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能力。作为夜间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项,夜市小吃、大排档等有可能因食材处理不当、餐具清洗不到位等,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夜间消费场所是否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是否有保护妇女儿童的紧急避难设施等,也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活动安全。段霞认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可以考虑借鉴巴西等国家采用的抽查法,为摊位售卖的食品增加溯源机制,以免因“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损伤夜经济的运行活力;在保障活动安全方面,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责任人员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培训。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努力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夜经济的主推方向。在《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发布的TOP100城市中,北上广深继续走综合多元路线,长沙、三亚等地聚焦网红旅游景点,成都、沈阳通过发达的休闲娱乐产业引流,泉州发力购物特色,淄博则凭借烧烤美食突围。

但段霞表示,各地的特色经营仍有进一步个性化的空间。“夜经济的组成形态多种多样,既有白天活动延伸至夜晚的延伸型,也有夜间独有型,以及地方特色型。各地要根据城市需求、特点和特色来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比如,纽约海上和屋顶日出日落体验、伦敦基于文学作品的夜游灵异场所体验、台北诚品24小时书店,以及国内很多旅游城市的夜间文化演艺,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淄博烧烤等,都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夜经济形态体验。因此,各地可考虑依托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疗养场所等设施规划夜间消费区;依托山川河湖等自然环境,设计城市夜游产品等。

事实上,夜经济的背后支撑是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因此,发展夜经济必须考虑如何稳固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如何灵活利用城市空间设施、合理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等问题,进而才能达到满足公众消费需求、引领绿色消费习惯、创造宜人消费环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