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谷涌泉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谷涌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主任、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血管联盟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糖尿病足是糖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按照发病机制差异,糖足可被分三类,包括因下肢动脉病变引起的“缺血型”、因神经病变引发的“神经型”、两者共同导致的“混合型”。其中,缺血型最为常见,占到80%左右,恢复下肢动脉血运是提高糖足患者生活质量和保肢率的关键。近日,《糖尿病足缺血病变腔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下称《共识》)发布,本报特邀《共识》的执笔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谷涌泉权威解读。
外科保足手段多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药物治疗是基础,但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药物治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就需要外科手术。”谷涌泉解释,当前对糖尿病足的外科干预手段主要有三大类。
搭桥手术。谷涌泉表示,这种方法比较常规,但有局限性。一方面,搭桥手术创伤较大,糖友往往伴有心脑血管病变,脏器功能较差。如果贸然开刀,很可能腿保住了,但由此引发的其他并发症会让糖友病情继续加重,造成不良后果。另外,糖足患者都是小腿动脉病变,搭桥往往需要一些小口径的血管,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关医疗器械比较少,效果不理想。
腔内治疗。谷涌泉介绍,腔内治疗也被叫做介入治疗,是通过医疗手段进入到血管内腔进行治疗的一种技术。糖足的腔内治疗一般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利用微小的器材向血管中植入球囊、药物支架,或进行斑块切除、激光减容等,来扩张或疏通血管,恢复下肢的血管运行。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很快就可以出院,效果也不次于搭桥。“当前有大量病人选择介入治疗。”谷涌泉说,国家正在慢慢做集采,希望未来让费用进一步下降,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于这项技术。
血管新生。其中包括自体的干细胞移植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当前,干细胞移植方法还没有大范围普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方案属于基因重组技术,目前国内有两家公司在做,有两个产品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谷涌泉说:“我们医院也参与了一期二期的试验,三期正在进行中,效果很好。如果要大规模应用到临床,可能还得一两年。”因此,血管新生的方案当前很难大规模使用。
“未来,腔内治疗、血管新生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谷涌泉预测,不同情况的病人可能适用不同的手段,这两种方案未来在临床上都会有较好运用,将造福很多病人,也将降低医疗费用。
两种情况适合腔内治疗
“腔内治疗适合已经出现了下肢动脉闭塞并同时有相应症状的患者。”谷涌泉介绍,下肢动脉闭塞是进行腔内治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只要闭塞了就要“动刀”。如果患者的侧支循环(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备用网络)建立得很好,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可以不用外科治疗。
如果不仅有闭塞,还伴有间歇性跛行、重度肢体缺血,就有必要采取外科措施。谷涌泉解释,如果走两三百米就感到小腿酸胀疼痛,无法继续行走,但休息几分钟能恢复,如此循环往复,要留神间歇性跛行。重度肢体缺血是指,脚部已经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完全无法行走,甚至已有脚部发黑、破溃、缺损、坏死的情况。
对于间接性跛行的糖友来说,治疗目标是提高生存质量,让糖友可以迈开腿,锻炼全身器官。而如果已经伴有重度肢体缺血,治疗目标就是挽救糖友的肢体。“如果不做外科干预,重度肢体缺血的患者紧接着就会出现脚部完全坏死,面临截肢的后果。”谷涌泉说。
谷涌泉介绍,邀请国内顶级的做糖尿病足腔内治疗的专家共同出台《共识》,是为了规范当前的糖尿病足的治疗。“不能来一个病人就做介入,也不能随便给病人治疗。”谷涌泉说。专家普遍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病人过度治疗,也减少不合适的治疗。
术后康复注意三点
谷涌泉提示,做完腔内治疗的糖友在回家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好高危因素。接受腔内治疗的糖友往往合并不少高危因素,除原本的糖尿病外,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因此,一定要将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好,“闭塞就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与血糖、血脂、血压关系密切。”谷涌泉说。
改变生活陋习。必须做到戒烟限酒。吸烟对血管的损伤比糖尿病危害还大;做完腔内治疗后糖友通常需要吃抗血小板药,过量喝酒会引起出血。
可以适当运动。谷涌泉说:“不少糖足患者做完治疗后,运动功能都能回归正常,也鼓励大家适当运动,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