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鲁青
“我现在脚不肿了,鞋子也能穿了,走路从来没这么轻松过!非常感谢王建安教授团队为我做了手术!”不久前,73岁的胡阿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心内科病房。出院时,丝毫看不出来她两天前刚做完心脏手术。
心脏的“门”关不上了
浙江丽水的胡阿姨患有多年高血压,6年前又查出冠心病和房颤。她一直吃药控制,但情况依然不太好。最近几个月,胡阿姨的症状越发严重,经常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走路时双脚像“灌了铅”。做了心脏超声后,发现是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严重反流,从而引起胸闷不适、下肢水肿等症状。
胡阿姨和家人慕名来到了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经过心脏瓣膜团队专家的详细评估,考虑到胡阿姨年纪较大,又合并高血压、房颤、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本身心脏功能不太好,难以耐受常规的外科开胸手术,唯一的希望就是用不开刀方式进行心脏瓣膜修复。采取经股静脉路径进行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对胡阿姨来说是最佳的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定在7月19日,由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通俗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就像心脏里一扇重要的“双开门”“关不上”了。手术就好比一个“订书机”,将原本关不上的三尖瓣进行固定,使得三尖瓣这扇门能够正常开合。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三尖瓣瓣口由单孔变成双孔,即刻三尖瓣反流程度下降至轻度。术后当天,胡阿姨胸闷不适、双脚肿胀的症状就都消失了。
“被遗忘的瓣膜”
心脏就像一栋房子,它有四个房间,瓣膜就是四个房间的“门”,它们会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而规律开关,使得血流有规律地流往合适的位置。
心脏瓣膜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各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理改变的总称。三尖瓣这扇门在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如果这扇门关不上,相当于原本右心室单向流到肺动脉的血液反流回了右心房。轻度或中度三尖瓣反流通常没有症状,但需定期随访。重度三尖瓣反流会导致上下腔静脉压力增高、体循环淤血,产生全身特别是下肢水肿等症状,表现为乏力、活动后胸闷急促等。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肝淤血、脾肿大,腹水增加,长期淤血可导致肝硬化甚至心源性肝衰竭。此外,还会引起门脉高压,导致脾肿大,引起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感觉障碍等。
心脑血管病院区副院长刘先宝主任医师介绍,在所有瓣膜病中,三尖瓣的发病率比主动脉瓣还要高,它虽不是马上致命的急症,但症状易反复,利尿剂效果欠佳后,外科开胸手术的风险非常高,死亡率为10%左右,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单纯为了三尖瓣反流去做开胸手术。慢慢地,大家都觉得三尖瓣反流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医学领域,三尖瓣也曾被称之为“被遗忘的瓣膜”。
“三尖瓣病变大多数都是继发性改变引起的功能性改变,房颤是引起三尖瓣反流的重要诱因之一。”房颤患者的新房收缩功能出了问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长期下来就容易引发三尖瓣反流。此外,左心系统换过机械瓣膜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部分心律失常装起搏器的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三尖瓣反流的情况。
围绕心脏瓣膜疾病攻坚克难
近20年来,随着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主动脉瓣膜置换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地步,但国内对于三尖瓣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才刚起步。在全球领域,三尖瓣的介入治疗仍是一大挑战,目前国内采用微创不开刀方式治疗三尖瓣疾病的医学中心数量极少,手段有限。
王建安教授说,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10%以上。国内患病人数高达1592万,预计2050年患病人数将达4276万。同时心脏瓣膜疾病也有着高死亡率,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一旦出现症状2年死亡率大于50%,远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
为守护千万患者的健康,早从2013年起,王建安就带领着团队开始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历经10余年沉淀,瓣膜团队累积了上千例TAVR手术经验,成为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
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根据国人主动脉瓣钙化较重、二叶瓣畸形比例相对较高等实际特点,王建安教授带领心脏瓣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研发了国内首个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人工瓣膜。浙大二院瓣膜团队还率先开展国际领先的第二天出院计划,升级患者就医体验。
王建安教授团队还实地指导欧洲、拉美、亚太地区4个国家7大中心和我国27省120多家医学中心的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更有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菲律宾等世界各地的心脏介入医生到浙大二院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