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国眼底病论坛:解读《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

8月3日至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 2023)在重庆举行。作为高端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围绕最前沿的眼底病诊治新进展,采用演讲、会议发言等形式与万余名眼科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和疑难病例讨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细胞基因治疗等创新热点成为热议话题,推动眼底病和其它学科融合发展。

会上,不少专家将目光聚焦在患者数量日益庞大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赵明威以及来自圣弗朗西斯科医院的Daniel Pauleikhoff等多位专家教授,围绕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别开展了以《中国AMD临床诊疗指南解读》《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抗VEGF疗法的现有策略和未来方向》为题的演讲。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以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患病初期,患者中心视力缓慢下降,视物变形,眼前有注视性暗影,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因出血而导致中心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当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性黄斑变性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堪称老年人的“视力杀手”,预计到2040年,全球患病人数将增长至2.88亿人。

今年5月,我国推出了《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在Retina China 2023会议中,赵明威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赵明威教授指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及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新生血管性AMD(nAMD)是90%视力严重丧失AMD患者的主要病因。根据诊疗指南显示,我国 AMD 的患病率从 45—49 岁人群的 2.44%逐渐提升至85—89岁人群的18.98%;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1201万例增加至2015 年的2665万例,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5519万例。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发展,未来老年性黄斑变性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但与庞大患者人群相对的是社会公众对黄斑变性疾病的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据了解,我国国民对老年性黄斑病变的公众知晓率仅为6.8%,认知不够经常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造成视力受损甚至失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普及老年性黄斑变性,进行KH631等基因治疗项目的研发,为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带来更优解,成为推动健康老龄化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十年内,nAMD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也实现了从诊疗路径到诊疗指南的飞跃”赵明威教授表示:“随着我国AMD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抗VEGF药物不断更新和发展,精准、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提升,为更好地指导我国眼科医师的临床实践,2023版指南应运而生。这一版指南更多地基于中国证据,对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问题给予解答。”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传统治疗手段,未满足更多患者的健康需求。鉴于生物医疗的迭新发展,国内外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研究,以期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提供更优解。基因治疗是利用重组的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使用人体细胞作为生成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生物工厂”,从源头上治愈疾病优势明显。

在我国,康弘药业KH631率先加入“眼疾基因疗法国际赛道”,目前国内已经在8家医疗机构正式启动药物临床试验,且在北京同仁医院第一个完成了基因治疗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首针的跨越式进展。

老年性黄斑变性作为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困扰的绝对不只是老年人本身,病患的护理成本升高、未知的意外风险及家庭幸福指数下降,都是此类疾病带来的消极影响。医学上的进步除了需要创新精神,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科研投入,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