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供稿
今年5月,小琳(化名)即将迎来她的第7个生日,可谁料,她开始控制不住地暴饮暴食,还时不时地感到反胃恶心。当时正值期末考以及闷热的梅雨季,家长也没太在意。鉴于当地医院医生诊断“急性呼吸道感染”,便一直督促小琳服用清热降火的感冒药。没想到6月份的某天,小琳突然陷入昏睡,怎么叫也叫不醒,小琳的父母紧急带她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简称瑞金医院)儿科急诊。
儿内科李佳医生发现孩子的意识不清、无法对答,陷入了浅昏迷状态,观察到小琳呼吸深而快,体形消瘦,马上意识到了一种疾病,立即检测她的指尖血糖,为23(正常<6.1)毫摩尔每升,高了近4倍!“不好,应该是糖尿病没有及时发现而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合并脑水肿!”这是一种抢救不及时可能随时致命的疾病,李佳一边在急诊实施抢救措施,一边开通绿色通道将小琳收治入院。
小琳入院后,急诊的相关检查显示:血气ph6.89(正常7.35~7.45),标准剩余碱-29.1(正常-3~3)毫摩尔每升,儿内科副主任肖园判断小琳发生了糖尿病重度酮症酸中毒,而目前小琳的昏迷可能正是并发了脑水肿,以往相关文献报道该病死亡率高达25%。
儿内科医护团队开始进行抢救。在监测中发现,小琳的心率很快,呼吸很快,同时呼吸很深,并伴随着淡淡的“烂苹果味”,这个气味正是酮症酸中毒的特征性气味。
由于小琳目前处于严重脱水的状态,需要补充大量液体,但过量的补液会加重脑水肿;血糖过高,必须尽快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但血糖降低过快也会加重脑水肿的可能,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血钾血钠的紊乱。所以为了保证血糖的平稳下降、维持电解质的平衡、适当的液体补充这“三路平衡”,必须每小时监测指尖血糖、每2小时监测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根据结果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适当选择盐水或者糖水并调整合适的液体速度、及时调整液体的张力以及含钾量。
经过第一个24小时抢救,小琳的血糖从23 毫摩尔每升平稳降至正常,血气恢复正常,电解质稳定,深快呼吸逐渐平稳,血压平稳,心率平稳;第二个24小时,继续针对脑水肿进行治疗,昏迷不醒的小琳终于醒了过来,醒后对话正常、进食正常、活动正常、记忆力正常。
肖园介绍道,检查结果提示小琳是由于1型糖尿病而引起的发病。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作用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导致的,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而且在炎热的夏季常常不易被察觉,较多饮料的摄入可能导致更加严重和进展迅速的重酮症酸中毒发生,直接危及患儿生命。如果孩子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减轻,甚至有呕吐或腹痛等表现,最好带孩子去医院查一下血糖,避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期造成严重并发症发生。另外,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糖尿病,也需要定期监测孩子的血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