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门诊要把好事办好

本报特约评论员  商  旸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家医疗机构开设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午间门诊等,延长诊疗时间,为患者提供便利。其中,开设夜间门诊,是医院门诊延时服务的主要举措。此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东等地也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北京市卫健委在《2022年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明确鼓励开设夜间门诊,以优化号源供给结构,引导患者错峰就诊。

门诊服务更加优良,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夜间门诊绝非一开了之,背后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和设计。

对医院来说,夜间增开门诊,医生、护士、检验科室、药房、后勤服务,以及人工挂号、收费窗口等各个部门和岗位都要跟进,这无疑会提高机构运营成本。对医生,尤其是医疗任务重、看诊患者多的医生来说,要拿出原本宝贵的休息时间,投入到额外的工作中,会加剧体力、精力消耗。如果简单机械增加夜间门诊,容易导致从业者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开设夜间门诊,要把住稳妥有序原则。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对医院所在辖区内患者的夜间就诊需求,精准摸底。如患者需求量较大、错峰就诊意愿较强,开设夜间门诊确有必要,医院要事先优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率。比如,根据季节变化、专科特点和不同疾病的高发期,按需开设。对急诊和夜诊患者,要做到有效分流,避免扎堆。

此外,要开好夜间门诊,需通过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排班表、完善补休和绩效奖励制度等方式,鼓励更多医生参加夜间门诊。引导各科室根据每周总工作量,合理调整、统筹安排白天和夜间门诊。把医生从各种非临床事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诊疗。同时,可以为夜间门诊专设相对完整的诊疗单元,纳入门诊、常规检查、治疗等服务内容,让患者少跑腿,确保在夜诊时间段也能完成完整诊疗流程。

只有丰富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开设夜间门诊,正是优化资源供给的好办法。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事,既需要医疗机构不断探索、改进服务,也需要主管部门引导鼓励,更需要患者的支持与配合。这样,门诊延时服务才能持续优化,为患者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