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 朱军
本报记者 卞磊
每年的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旨在提醒公众识别恶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作为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国人的身体健康。临床中,淋巴系统肿瘤主要有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在我国占比约10%和90%。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朱军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淋巴瘤是一个危害广泛、临床表现多样的肿瘤,除头发和指甲外,可能在身体各个部分出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乳腺、肠道、骨骼。”识别淋巴瘤,先要认清它的几个特征。
能“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淋巴瘤包含70多种亚型,加上其在全身各部位、系统和脏器均可出现,临床表现又各异,往往需通过病理才能诊断,且诊断起来十分复杂和困难。所以,淋巴瘤是很善于“伪装”的肿瘤。中国《2019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显示,43%的淋巴瘤患者曾经遭遇误诊;从初次诊断到最终确定所患亚型,平均耗时2.5个月。朱军表示,即使进行病理会诊,医生也可能在淋巴瘤分类方面存在误差,比如把非典型增生的炎症反应误认为淋巴瘤。因此,医生需进行规范化的诊疗,通过各种手段细致鉴别。
爱“跑”。“淋巴瘤之所以给人‘到处跑’的感觉,是因为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朱军表示,我国较常见的鼻NK/T细胞淋巴瘤,通常会出现在鼻腔及周围,但也可能“跑”到中枢神经、血液甚至骨髓中。长在鼻咽里,可造成鼻子出血;长到腹腔里,容易到处播散,或引发肠梗阻、肠出血;一旦侵入骨髓,可造成脑水肿、头晕、恶心,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临床中,淋巴瘤爱“跑”的特征,导致治疗很难一劳永逸。即使在治疗过程中,淋巴瘤也可能会“跑”,甚至有患者暂时治愈后,又在其他部位复发。因此,治疗不能因为肿瘤局限于某个部位,而只采取手术切除、局部放疗等局限性治疗,需将其视为全身性疾病,进行整体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控制率、治愈率。
很“毒”。朱军提醒,一半及以上种类的淋巴瘤侵袭性较强,这意味着它们的恶性程度高、发展比较快,十分“恶毒”。如果不尽早干预,到处“疯跑”的肿瘤会很快发展成晚期,可能在3~6个月内就危及生命。不过,部分类型的淋巴瘤属于相对惰性的肿瘤,即恶性程度低、发展较缓慢。若诊断为这类淋巴瘤,且初期没有太多全身症状,可先“观察等待”,期间医生会剔除一些感染性因素,患者要加强休息,以加强免疫功能,控制疾病发展。
“厌酒”。由于激发炎性反应,约30%~40%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饮酒后会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过敏、瘙痒、疼痛等。朱军强调,“这种‘厌酒’表现,一般出现在部分中期或中偏晚期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在整体淋巴瘤患者中不多见。”
朱军说,近20年间,我国在治疗淋巴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新药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我国淋巴瘤目前5年生存率约40%。“在淋巴瘤领域,我对我国实现2030癌症控制目标,即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6.6%,或5年生存率提高15%,还是有信心和把握的。”不过,不同地区的诊疗水平仍有差异,我们仍需重视加强对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促进多学科合作,带动淋巴瘤专科的诊疗能力提升,同时呼吁公众重视这种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