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痴呆有11个风险

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艳杏

本报记者 李丹妮

当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重,痴呆症患病人数逐年递增。据研究估计,全球痴呆症患者将从2019年的5740万例增加至2050年的1.52亿例,势必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探寻合理预测方法、提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对于痴呆症防治意义重大。

11因素预测痴呆风险

痴呆症发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多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常常已丧失大量神经元,错过了最佳干预治疗时期,因而,精准识别关键风险因素迫在眉睫。英国牛津大学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开发了“痴呆风险评分”系统,用以预测50岁以上的人未来14年内患上痴呆症的风险。该项研究成果被美国“医学快讯网”称为至今为止最能准确预测痴呆症风险的“计算方法”,相比于此前诸多方法,数据可信度更佳。

研究人员利用了两项长期研究中50~73岁参与者数据:英国生物银行研究中平均年龄略低于60岁的22万余名参与者,用于开发新的风险评分系统;白厅(英国行政部门代称)II期研究中平均年龄57岁的2934名参与者,用于验证评分结果。14年随访时间中,英国生物银行组近2%的参与者和白厅II期组约3%的参与者确诊痴呆症。从与痴呆症风险相关的28个既定因素中,研究团队使用统计方法确定了最相关的11个因素。按风险排名,不可变因素依次为:父母痴呆、年龄、男性;可控因素依次为:中风、抑郁症病史、糖尿病、经济劣势、高血压、高胆固醇、独居、教育程度低。

致病机理各不相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艳杏表示,上述11个风险因素能提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关联这些风险因素就一定会患病。该“痴呆风险评分”系统可作为初步筛查工具,用来识别高风险个体,但还需长期跟踪评估以明确具体风险。11个要素对痴呆症的影响程度不一,致病机理各有不同。

父母痴呆。有研究表明,父母患痴呆症的人,脑血流较慢、脑白质病变和微出血的负担较大,从而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中有人患痴呆症,自己患痴呆症的风险将升高10%~30%。

年龄。痴呆症是大脑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大脑面临变性、萎缩风险,最终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因此,年龄是目前已知的痴呆症患病最强危险因素之一。痴呆症患者大多为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症发病率在60~65岁群体中为1%~2%,每增加5年,发病率翻倍,80岁以上发病率为15%~25%,90岁以上高达40%。

男性。男女生理特征差异关联各种痴呆风险因素。男性还更可能长期吸烟、饮酒,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从而增加痴呆风险。美国一项研究指出,50岁时心血管状况好,晚年患痴呆症风险低;若成年早期没控制好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晚年认知功能下降。

中风。中风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均可导致脑细胞大量坏死,从而使脑功能下降,影响患者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有研究表明,与从未中风者相比,刚中风的人患痴呆症风险是其2.2倍,有中风病史的人患痴呆症几率则要高出69%。另有研究证实,大约10%的血管性痴呆病例与急性中风事件相关。

抑郁症病史。陈艳杏表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会加剧机体炎症和免疫失调,妨碍大脑健康。长期使用精神疾病药物也可能对痴呆症发病有一定影响。此前,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对30余万50~70岁参与者随访11.9年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抑郁症的群体痴呆症发病率增加了51%,且接受治疗可降低痴呆风险,4万余名抑郁症患者中积极治疗抑郁人群痴呆症发病率相比于未治疗人群降低了31%。

糖尿病史。糖尿病是血管性痴呆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陈艳杏分析,这是因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与脑内胰岛素抵抗相关,后者与痴呆症相关病理形成密切联系。血糖持续增高会导致代谢紊乱,伤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闭塞,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增加血管性痴呆发生几率。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患血管性痴呆风险达健康人的2.3倍。

经济劣势。个体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时,容易患痴呆症,这可能与营养不良、健康食品缺乏、医疗保健不到位,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等有关。研究显示,生活在较贫困、教育和就业机会较少社区的中老年人,大脑更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萎缩,认知衰退更快。

高血压。中年期高血压,容易使脑内海马区受损,老年时更易出现认知障碍。此外,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小血管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增加痴呆症风险。复旦大学研究表明,中年发生高血压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55%,执行功能障碍风险增加22%,痴呆症发生风险增加20%。

高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增高可致血管硬化,脑细胞供血供氧不足,加快脑萎缩。《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年时期总胆固醇水平较高与认知功能下降直接相关,十年后患痴呆症风险可增加60%。

独居。长期一个人生活往往缺乏社交,大脑对话刺激不足,从而增加痴呆症患病风险。英国一项研究显示,60岁时隔几个月才与朋友会面的人,相比于几乎每天与朋友会面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高12%。

教育程度低。年轻时接受教育能提升认知储备,进而延缓认知障碍发生。研究显示,对于携带易患老痴基因的人,受教育年限长、受教育程度高会推迟其患痴呆症年龄。另有研究证实,教育年限不超过14年时,每多接受一年教育能降低3%因痴呆症住院或死亡风险,与只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相比,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患痴呆症风险降低18%。

四大原则积极预防

陈艳杏提醒,如果能提早发现痴呆症“露出的马脚”,及时干预,可大大降低其带来的健康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中明确阐述了痴呆症早期的十大预警信号,包括记忆力衰退、判断力下降或受损、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很难合理规划事务、无法完成本来熟悉的工作、经常错放东西、社交活动或工作兴趣降低、情绪或行为改变、对时间地点概念模糊、难以理解视空间信息。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痴呆症的药物,但通过防范重要风险因素,可预防约四成病例。陈艳杏建议做好以下几点:1.控制关键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均是痴呆症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控制可起到一定预防作用,有相关家族病史者尤需注意。2.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增加有氧运动,推荐每周至少锻炼3次,共进行大约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保持良好心情,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膳食平衡。3.注重培养学习思维。年轻时尽可能接受更多教育或积极投入工作,树立“活到老学到老”意识,老年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锻炼记忆力。4.注意保护头部。脑外伤会增加认知障碍和患痴呆症的风险,建议在乘车时不管坐在前排还是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带,骑车或进行可能发生碰撞的运动时要戴上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