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 刘正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绝症,没得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视癌症为“洪水猛兽”,似乎确诊癌症就和死亡划上了等号。近年来,癌症发病率虽有所上升,但同时“带癌生存”者也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近十年来已从30.9%上升到40.5%。绝症已经渐渐被“驯化”成了慢病。
从难以接受到坦然面对
今年60岁的安先生已经患癌整整十年了,但他一点没有病人的样子,精气神十足。“2013年3月初,我确诊了肺癌四期,病灶已有多处转移,医生不建议手术,于是化疗了一年。”在初秋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安先生平静地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自己的抗癌历程。
安先生回忆刚确诊的那段日子,提到了一个“阵痛期”:“刚开始以为活不久了,但事业和生活上还有好些事没处理完,特别着急,不停胡思乱想。”家人劝他说急也没用,该怎么治就怎么治。“我一听,是这么个理儿,想再多也于事无补,不如接受现实。”就这样,安先生迅速调整了心态,开始积极治疗,和家人一起跑遍了北京各家三甲医院,见不到大夫就守在医院门口堵;排不上床位,就在科室里硬磨;做病理活检需要排队,那就换家医院尽快做……只要有一丝可能,他都会尝试。“那些大夫们人都很好,见我堵他们也不恼,积极帮我解决问题,有的大专家还将我带到办公室里聊病情,让我看到了生的希望。”安先生感激地说。
“化疗期间肤色暗沉,看着确实有些病态,但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异常。”提起“天赋异禀”的体质,安先生颇为庆幸:“有人做一次化疗就起不来床,我连做十个疗程都没事儿,还有体力坐公交车回家呢,只在最后几次化疗完难受了两三天。”
2014年春天,安先生开始吃靶向药。“没想到效果很好。”2017年9月,安先生的癌细胞轻微增多,便又做了两个疗程化疗,之后换了一种靶向药吃,一直控制得不错,连肤色暗沉的情况都消失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像安先生这样不做手术又能靠药物等控制住肿瘤的情况,就属于“带癌生存”。
与安先生相比,今年57岁的王女士算是“新人”。“2019年初,我因便血到医院做了无痛肠镜,麻药劲一过,我就得知肠道堵死了,医生取样做了切片。我母亲患过乳腺癌,我知道切片是什么意思,当时心都凉了。”结果出来后,她被确诊为肠癌三期。“当时觉得天都塌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刚上初二的女儿。她还那么小,以后没了我可怎么办呀?”
王女士转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后,结识了主任医师刘正。她半开玩笑地说:“我一见到他,病就好了一半。”一方面,对于病情进展,刘正半点不瞒着王女士。“如果医生什么都不说,我反而会乱想。”另一方面,刘正经常耐心地给王女士科普癌症相关知识,还一边激将一边宽慰她:“你心态好,肯定不会放在心上,有很大希望治愈。”就这样,害怕了几天后,王女士的“癌症观”发生了转变,开始全身心配合治疗。
“最痛苦的就是第四个化疗疗程,做完感到十分恶心。当时刚好大年三十,家里做了一桌子好菜,但我恶心得什么都不想吃。最后,我硬逼着自己吃了几个饺子,因为我知道,营养跟不上,病就好不了。”如今,王女士恢复得不错,每半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
38岁的李女士也有过类似的“阵痛期”。她去年体检时查出了甲状腺癌,打击不小:“我不停地想,怎么就被我碰上了?”生活中,她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大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小女儿还未上幼儿园;职场上,她刚刚升了职,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经济上,家里刚买了新房,还有不少贷款要还。“我小姑得了乳腺癌,没两年就去了。一想到我的生命也开始倒计时,人生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既害怕又难过。”李女士有些哽咽地说。“我的焦虑和恐惧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朱一鸣医生‘治’好的。”朱一鸣见到李女士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不要紧,是个小手术,切掉就好了”。这句话让李女士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
去年底,李女士做手术切除了半个甲状腺,只休养了两周,生活就几乎恢复了正常:“除了需要每天早上吃药、日常有些忌口外,没有任何影响。”她现在已经恢复了工作,平时还会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半点看不出来患过癌症。
别太把自己当病人
患癌的经历,让王女士体会到浓浓的亲情。“一听说我确诊了癌症,母亲和妹妹急忙从老家乘飞机来照顾我,老公也体贴地要为我雇一个保姆。他们的关爱,是我最大的力量。”第一次化疗后,王女士的心态好了很多:“我不能把自己当病人。”于是,她让妹妹带着年迈的母亲回去了,家务活也坚持自己干,甚至比以往更能干了。遇到传统节日,王女士会给病友们包饺子,一次能包两三百个。住院期间,她也经常到病友房间串门,唠嗑逗闷子,兴致高的时候还会高歌一曲,连隔壁办公室的医生都忍不住凑热闹调侃:“哪儿来的男高音啊?”(编者注:王女士声音比较低沉)王女士笑着说:“我以前就是朋友们的开心果,现在生病了也还是该干活干活、该娱乐娱乐,反而没时间胡思乱想。”
安先生也认为,不能把自己当病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好,安先生化疗期间还干了不少事。2018年8月,他回到老家河北定州,操持着盖了一个大院子。“有十多间房呢!我全程都没事儿人一样。”安先生骄傲地说:“我身边大部分朋友都不知道我带癌生存。”安先生乐于交朋友,平日里只要他在家,从早到晚都会有邻居来聊天喝茶。安先生有些介意别人知道他的病,从不主动提及:“因为怕对方另眼看待吧。现在这样我更自在,过得很安心。”
不过,安先生结识了不少“知根知底”的病友。“我确诊一个月的时候,就被人领到团结湖公园,参加北京市抗癌协会的病友会。”提到病友会,他眉头有了些许舒展:“那里有好多跟我一样的人,我们经常聚餐,互相加油打气,跟他们在一起时很快乐,病好像也没啥了。”
癌症让安先生调整了生活节奏,也改变了性格。“我原来晚上会熬到一两点钟才睡,性格比较直,脾气有点儿暴躁,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得了肺癌。现在脾气好多了,晚上11点上床睡觉,早上7点多钟就能收拾妥当出门,三餐按时吃,有空就去散散步,规律的作息让生活更加多彩。”作为过来人,安先生特别想给大家一个忠告:不要以为年轻、体格好就不在乎身体健康,只有懂得珍爱生命,疾病才能远离我们。
王女士的生活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她更加爱自己了。“不像以前活得那么糙了。”医生嘱咐她每天尽量走7000步,她有时能坚持,有时也会犯懒。不过,她没事会在屋子里来回走,如果早起有空就会去逛早市。“生病前我不喜欢去早市,总觉得人多拥挤、闹哄哄的,现在发现,逛一逛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地方也挺好。”
癌症逐渐“慢病化”
刘正告诉记者:“不少人会将癌症和死亡划等号,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正逐渐‘慢病化’。”
大众健康意识提升、检查技术进步,让越来越多的肿瘤能被及时发现。刘正说:“现在内镜可以做到无痛,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越来越精准,基因筛查、粪便试剂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肿瘤筛查率。”肿瘤发现、治疗得越早,预后效果就越好,生存期也会被大大延长。“从我的临床患者来看,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复发的越来越普遍。”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需要通过手术去除肿瘤,且能保证三五年不复发。刘正介绍,有些情况下,能通过药物控制肿瘤,让它不长大、不影响生活,甚至不影响工作。“患者只需要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密切监测即可。”刘正说,随着免疫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的普及,越来越多肿瘤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给肝转移、肺转移等远处转移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刘正介绍,过去肝癌、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都比较短,但现在可以利用这些药物延长生存期。
“总体而言,甲状腺癌、乳腺癌是生存率较高的癌症。”刘正介绍,一方面,这类癌症本身恶性程度低、转移几率低,伤害性比较小;另一方面,这两类癌症容易通过彩超等早期发现。
刘正介绍,患者刚查出癌症时,大多会经历拒绝事实、情绪波动、逐渐接受等心路历程。“感到难过、害怕很正常,但患者只要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不相信偏方、虚假医疗广告,很多都能控制癌症发展甚至治愈。有些效果好到我们医生都很意外。”他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出现,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效果,让癌症越来越“慢病化”。“患者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并相信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