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美国新版糖友检查指南建议:35岁就要做糖筛

受访专家: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马建华

本报记者  张健

2型糖尿病是个逐步进展的慢性病,半数以上糖友在早期并没有多尿、多饮、多食等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以促进早期诊断,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发布了新版《糖尿病诊疗管理中实验室检查的指南和建议》(下称《建议》)。本报特邀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建华对其重点内容作解读。

再次提醒35岁做糖筛。从2022年开始,美国糖尿病学会为应对糖尿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推动筛查范围扩大,将筛查年龄从45岁下调到35岁。即便没有明显症状,《建议》也再次提醒所有35岁及以上的人群,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或2小时口服糖耐量测试进行筛查。筛查结果正常的人群,应每3年重复检测一次;糖尿病前期人群则每年都要测。马建华表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发生在临床诊断前大约4~7年,从35岁开始筛查可能会减少未确诊的糖尿病病例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关口前移。目前,我国建议从40岁开始糖筛,未来初始年龄也可能会调整。一般人群如有需要,可以从35岁开始筛查。

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诊断。该指标可有效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较为稳定,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等因素无关。通常,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可诊断为糖尿病,在5.7%~6.4%时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应通过静脉血测定,达到7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血糖监测有讲究。《建议》推荐所有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糖友定期进行指尖血糖监测;对于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若未使用持续血糖监测,建议以适合其胰岛素剂量方案的频率进行指尖血糖监测,每天至少4次;对于采用饮食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推荐每天扎手指测血糖,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订血糖监测方案。

怀孕前后都要防糖尿病。临床上,妊娠期高血糖危险人群包括:有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分娩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早孕期空腹尿糖阳性、无明显原因的多次自然流产史、胎儿畸形及死胎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娩史等。《建议》推荐,所有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孕妇在首次产检时要进行糖前期和糖尿病检测;无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在24~28周时进行妊娠糖尿病评估。在产后4~12周,妊糖女性应再次进行糖尿病筛查,此后至少每3年筛一次。

高风险儿童/青少年从10岁开始筛查。对于有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信号、母亲在怀孕期间确诊为糖尿病的高风险儿童/青少年,《建议》推荐从10岁起,每3年进行1次糖尿病筛查。此外,怀疑为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儿和青少年,可进行基因筛查,以明确分类。

马建华表示,临床上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的速度更快,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更早。许多孩子起病时就已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白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此,要针对2型糖尿病家庭进行健康和心理教育。

此外,《建议》还更新了其他内容。确诊糖尿病后,可通过测量C肽含量,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进行精准治疗。无论治疗效果如何,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和2型糖尿病确诊时,应进行蛋白尿检测,以早期发现肾脏病变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