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副主任医师 母海艳 □主任医师 吕继辉
最近我院收治了一位78岁的老人,这位老人从老伴20年前去世后就长期一个人居住。虽然和女儿生活在一个小区,由于怕影响孩子们工作,她很少去女儿家,只是在偶尔拗不过女儿邀请的时候,才会过去吃顿饭。
由于自幼的苦难经历,老人特别在意积蓄,可她近两年常常忘记存折存放的地方,就跑到银行去挂失。久而久之,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经常来挂失的老奶奶,也多少感觉到她的不寻常,他们有时会给她女儿打电话把老人劝回去。
因为频繁找不到钱和存折,她时不时会产生各种想法,比如怀疑邻居监视她,怀疑女儿拿走了她的存折……老人还会经常忘事,比如忘记服药,想不起前些日子发生的事情。
家里人感觉到了母亲的变化,想带她去医院就诊。而老人总是觉得自己能吃、能喝,一个人过得挺好,看病还需要花钱,真是舍不得。实在劝不动老人,女儿也只能尽量增加探望次数。
最近老人因头晕就诊发现脑部有一个血管瘤,为避免破裂出血的风险,在女儿轮番劝说下接受了手术。手术后,女儿趁此机会将老人转到了我院认知障碍专科病房。
初见老人,感觉她腿脚麻利,言语流畅。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她的记性已经很差,两天前刚做的手术也说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医院。老人支支吾吾地说:“我走着走着……就走过来了。”实际上两家医院距离不近,是女儿开车把她送来的。
老人对于很久以前的事情还零七碎八地记得一些,有时聊起幼时的经历甚至会流泪,而谈起子女及上大学的外孙女则由衷地开心自豪。住进病房后,她对新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常记不清当天都吃了些啥饭,甚至女儿下午刚来探视过,到傍晚提起的时候已经抱怨家人久久不来看望。
老人的这些表现很符合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特点。因为担心住院花费,老人整天念叨着要回家,甚至显得急躁,反复来医生办公室请求回家。我们安抚患者:“女儿现在工作忙,您昨天刚来医院,等检查做完,女儿过两天就会接您回家。”听了这话,老人焦急的心总算得到一些宽慰。
但过不了多久她就又忘记了,再次来找大夫要求回家,有时一下午能来医生办公室好多次。也正因为老人记性不好,我们可以每天都用同样的理由安抚她的焦躁情绪。
老人不想住院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花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老人的女儿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就对老人说这是女儿所在的医院,对职工家属有照顾,可以免费住院。老人于是释然,安心地接受检查和治疗。
当老人想家的时候,我们就会安抚她:“阿姨,咱们这两天抓紧时间做检查和康复锻炼,等您能照顾自己了,就送您回家。”由于认知下降,老人已经记不清现在是哪年哪月,也不知道已经住了多长时间。这样重复的谎言每天会“回放”好多次。
一周后检查完善,老人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性痴呆,病程属于中期,治疗方案也确定下来。除了治病,出院后如何安排老人的生活,争取让老人顺利回归社会、家庭和养老机构,也是医务工作者和家属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向家属讲明老人现在的情况,严重的认知损害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她一个人居住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老人的老伴早已病逝,子女日常上班,没有家人可以日常陪伴老人。女儿计划请个保姆在家照顾老人,没想到老人非常生气:“我自己一个人挺好的,不用请保姆。请保姆还要花好多钱,你要是请了,我也会把她赶走。”
鉴于老人对花钱这件事太在意,我们给家属出了一个主意,不要说是雇保姆,就说老家有亲戚来北京,想在家里住一段时间,每个月还交付给老人一定的房租呢!在这样的劝说之下,热心又舍不得花钱的老人同意“租客”(实为保姆)住进自己家里。在“租客”的照料下,老人按时吃饭、服药,两个人和谐相处又互相“照顾”,在家开心地生活。
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皆大欢喜的目标努力地演绎着善意的“谎言”。作为收治认知障碍患者的专科病房,我们就是这样与病人“斗智斗勇”,因人而异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虽然从小父母和老师都教育我们要诚实,但若他们知道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应该也能谅解我们所采取的各种沟通技巧甚至计谋吧,因为这些都是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