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内科权威专家 郭剑明
专家小传:
郭剑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对泌尿外科各类疾病诊治经验丰富,完成了诸多高难度手术,构建了精准微创泌尿外科关键技术,确立“肿瘤切除要彻底、并发症要少、功能要保护”的三要素。
●多喝水能溶掉肾结晶吗
山东读者吴女士问:我的体检B超显示肾里有密密麻麻的结晶,医生说继续发展就会变成结石,请问这种情况多喝水有用吗?
解答:肾脏就像是一个“蓄水池”,里面分为肾盂、肾盏两个池子,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再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尿液中存在多种无机盐,比如草酸盐、钙离子、磷酸盐、尿酸盐等。如果机体的水分不足,池中的尿液也会减少,无机盐处于“过饱和状态”,时间长了便会析出、沉淀,形成结晶,也就是肾结晶。
可以说,肾结晶是肾结石形成的早期阶段,即结石的前身,如果不加以控制,晶体成分继续增大、聚集,可逐渐发展至肉眼可见(超声中)的肾结石,甚至会像杂物一般填满肾盏、肾盂。B超、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结石,但相较而言,CT的准确率最高。
肾结晶通常不会引发任何不适,也无需药物治疗,只需进行针对性预防。多喝水十分重要,最好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以上,可增加尿量,进而稀释尿中的结晶,有助其逐渐随尿液排出体外,以免继续增长、聚积。同时,注意限制钙的摄入,如果当地水源含钙量较高,应先软化(如煮沸)后再饮用,或改喝纯净水。患者还需定期随访,可每年复查一次超声,如有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须及时就诊。
●不痛的结石要治吗
河南读者邵先生问:请问肾结石有没有早期症状?是不是越大的结石越痛,不疼的话需要治吗?
解答:肾结石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5%。急性发作时可伴随剧烈的肾绞痛,一旦出现梗阻性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疼痛是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位置。通常,较小的肾结石可能没有症状,或表现为隐痛,大多是体检时被发现的;结石较大或引发泌尿系统梗阻、感染时,患者会出现血尿、疼痛、发热等症状,也可有腰部胀痛,甚至是剧烈绞痛。
临床中,特别要重视不痛的肾结石。由于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不以为意,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害。之所以不痛,可能是结石不大,没有发生梗阻;或大结石在肾盂、肾盏内的移动度较小,与泌尿系统的空间较吻合,不会产生摩擦刺激,从而“不动不痛”,但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发生嵌顿或合并感染。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已出现肾积水,但因无症状未能及时就医,最终可能损伤和丧失肾功能。
总的来说,不建议长期“养”着肾结石,没有症状的也要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尿常规检查。一旦伴发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排尿痛或排尿困难等症状,可能是结石阻塞了肾盂或输尿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引发肾衰竭、败血症,危及生命。
●多大的结石能自行排出
北京读者王女士问:我的右肾有8毫米×6毫米的结石,这种大小的能不能自行排出,还是需要手术?
解答:肾结石有大有小,形状也很多变,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鹿角,有的是乌龟样。能否自然排出需经历输尿管的“三道弯”考验:第一道弯位于肾脏出口,是肾盂和输尿管连接的位置;第二道弯是输尿管跨过髂血管的位置;第三道弯指的是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输尿管的平均管径为0.5~0.7厘米,但这三道弯的最窄处仅0.2~0.3厘米。因此,结石的直径不得超过狭窄处的管径。
一般来说,小于6毫米、无远处梗阻的小结石,有自行排出的可能,只要它“不惹事”,可以暂时不予治疗,患者在多喝水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利尿药、扩张输尿管的药物,或采用体外物理震动排石,同时适当进行跳跃运动,有助结石的排出。
超过6毫米的结石,尤其是大于7毫米的,自然排出的概率低。在无梗阻、无积水、无感染,且能通过超声波定位的情况下,可先尝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如果2次碎石无效,或结石直径较大、情况复杂,可考虑进行输尿管硬镜/软镜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等微创手术。比如“鹿角状肾结石”一般个头较大、情况复杂,是最难治疗的一类,往往需进行微创手术。
需强调的是,肾结石大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治疗界定,只要患者出现感染、疼痛等症状就需尽早去除,医生会充分考虑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积水程度、肾功能、临床症状等因素,制定药物或手术等治疗方案。
●结石伴积水要手术吗
沈阳读者李先生问:我的左肾有一个4毫米左右的肾结石,伴有肾积水,每天都会恶心反胃,还有2~3次疼痛加剧。请问我需不需要尽快手术?可以吃药治疗吗?
解答:肾积水代表着肾结石直径较大或在输尿管内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只能蓄积在肾内,一般不会自行消除,患者常有腰痛、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可升高肾内压力,损伤肾功能,一旦积水量超过1000毫升,即巨大肾积水,或可引发肾破裂。
这位患者首先需完善CT检查,明确结石梗阻的位置及大小,并评估肾积水程度。如果结石小于6毫米、肾积水较轻,结石有自行排出的可能,可服用利尿和扩张输尿管的药物,有条件的可采用体外物理震动排石,辅助结石的排出;如果结石大于7毫米且积水较重,建议尽快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解除梗阻,否则可继发泌尿系统反复感染、肾脏化脓,甚至引发肾衰竭,形成尿毒症,只能透析治疗。
●双J管是什么
黑龙江读者傅女士问:听说肾结石的取石术需要插双J管,这是什么设备,大概需要插几天?
解答:双J管是泌尿系统手术后留置的一种内部引流管道,通常一头位于肾脏,尾端位于膀胱,中间的管体撑住整个输尿管,因形似字母“J”而得名,也称“猪尾巴管”。
进行碎石术后,碎石部位的输尿管内壁常出现充血、水肿,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轻则引发肾绞痛,时间长了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此时留置双J管可将输尿管腔支撑起来,利于小碎石的排出,还可将肾积水引流至膀胱,再经尿道排出体外。一般双J管的留置时间为4周左右,可根据病情延长放置时间,但总体而言属于“临时放置”,患者需按时到医院复查、拔管。
●肾结石为何老复发
广西读者岳先生问:为什么我的肾结石反复长?
解答:肾结石很容易复发,数据显示,治疗后5年复发率达到50%,10年内有80%患者会复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肾结石复发的重要因素,比如长期高钙、高蛋白饮食,或饮水过少(尤其是天气炎热时)等。2.部分较大的肾结石经碎石、排石或取石治疗后仍有残留;3.如果肾结石的治疗过程中合并肾内感染,且未得到合理治疗,引发慢性炎性改变、渗出、出血等,就容易造成日后复发;4.如果肾结石合并中度以上肾积水,患者可因肾皮质萎缩引发肾功能减退,也会增加复发几率。
预防肾结石复发,患者可先进行“尿结石成分分析”,根据结石成分进行药物或饮食控制,比如部分患者可服用枸橼酸氢钾等药物预防。此外,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也可能造成尿钙过高,导致钙盐沉积而产生结石。
●肾绞痛怎么缓解
浙江读者顾先生问:请问肾结石急性发作时,如何缓解疼痛?
解答:肾绞痛是肾结石在泌尿道移动时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从轻微到剧烈可持续20~60分钟,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往往发作过一次后,很可能再发。出现急性肾绞痛时,建议患者马上就地休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止痛,同时可热敷肾区、腹部,有助减轻疼痛,但不要挤压疼痛部位,以免加重梗阻部位的损伤;尽快喝1000~1500毫升的水,加速结石排出。
如果疼痛一直持续、无法缓解,患者可在使用阿托品等解痉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外科手术。需提醒的是,如果肾绞痛伴随长时间或剧烈腹痛(无法通过体位缓解)、高热寒战、心率加快、持续呕吐,需尽快就医。
●什么动作可加速排石
贵州读者赵女士问:请问什么动作可加速肾结石的排出?
解答:对于有自然排出可能的结石,多运动有助提高排出率,比如跳跃、跑步、跳绳等,尤其是体积较小的。如果结石位于肾上盏、肾盂,可在原地做跳跃运动;肾中盏结石患者可采取患侧向上的卧位,间断性轻柔地敲击患侧肾区;肾下盏结石患者取头低位、身体俯卧位,将臀部抬高。
运动前,患者应喝250~500毫升水,休息10~20分钟再运动,可促进尿液的生成,让结石在泌尿道内更好地移动;运动半小时后,再喝一些水,“喝水-运动-喝水”循环进行。需提醒的是,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过度肥胖或老年患者不适合剧烈运动,建议多散步,同时配合适当喝水。
如果结石较大,患者不可盲目运动排石,否则蹦跳等剧烈运动可让结石在肾脏内发生移动,引发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