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王 震
本报记者 钟财芬
“看病难,看病贵”曾是农民工不愿走进医院的原因,对此大多数人会采取“小病拖,大病扛”的消极应对方法。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优化,农民工就医变得更加便利,但依然存在聚居地就医可及性不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下称城乡居民医保)未完全覆盖等问题。
小病不就医,大病回老家
来自河北农村的刘福同(化名)今年51岁,来北京务工已有20多年。去年6月起,他应聘成为一家酒店的大堂保安。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自己属于酒店旗下物业公司的临时工,“跟我一样50多岁应聘的,都只能当临时工,不给买职工医保,但45岁以下还给买。我们与公司签订的劳务合同都由队长统一签,再各自按手印。我小学毕业,也看不懂合同。大家一般不会问交不交医保,怕问多了就不录用了。”刘福同在老家买了医保,他自认为身体“还行”,平时有个小病小痛忍一忍或买点药能对付,“如果以后生大病就回老家看,在北京肯定看不起”。
相较刘福同,35岁在大城市务工的张林(化名)也没有职工医保。他在上海一家运输公司负责跟车,自己在老家江西买了城乡居民医保。他表示,自己除了工资没别的福利,甚至连劳务合同都没签订。张林说:“只有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公司肯定不会给交‘五险一金’。虽然大家都知道有《劳动法》,但大部分人觉得只要老板能按时发工资就行,生病就自己掏钱看。”去年3月,上海疫情暴发,张林出现了咳嗽发烧等症状,“我觉得就是得了小感冒,但在上海一家社区医院随便看看就花了四五百,我检查完拿上药就走了,也不敢留下输液。”张林说。
在我国,具有农村户口但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员,统称为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庞大主力军,农民工总量目前稳定在2.9亿人左右,年龄结构呈逐渐老化趋势,具有流动性强、劳动关系不稳定、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等特征。数据显示,多数农民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其中近半(约占45.1%)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也因此,他们的健康负担较大,容易小病拖成大病,就医需求也较高。安徽师范大学仇凤仙教授通过对我国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在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调研发现,一方面农民工习惯于积累伤病,并倾向于超龄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健康意识缺乏,63.4%在务工地城市看病零次,半数以上生病后选择“能忍则忍”。
就医可及性不高,参保意愿低
“在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就医可及性差的问题尤其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说,就医可及性是指找到合适医疗机构、享受便利医疗服务的机会。农民工的日常医疗需求集中于常见病、多发病等,在农村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解决,到了城市更多依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通常,城市中的基层医疗机构是依据当地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设置,若农民工因建筑项目在短时间内大批涌入,势必导致医疗供给不足。
同时,城乡居民医保(包括新农合和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完全覆盖农民工,他们的参保意愿也较低。据了解,我国农民工的参保情况有三类:一是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参加职工医保;二是务工地参保没有户籍要求,自发选择购买务工地的城乡居民医保;三是选择参加户籍地的城乡居民医保。但数据显示,2019年,在职职工参加职工医保人数为24224万,其中农民工参保4823万,农民工参加职工医保的估算比例为16.5%。
王震称,由于保费上涨、对医疗保险制度认识不足、自身流动性高导致医保使用率低等,不少农民工的参保意愿很低,“他们通常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用不上医保。等到生大病,又会悔不当初。”以前,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繁琐,在属地参加居民医保往往“有力使不上”;近年来,国家持续、大力进行相关医保制度改革。不过有研究显示,相比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缴费金额更高、保障力度更强、报销比例更高。国家医保局公报显示,2019年职工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85.8%,实际支付75.6%;同年全国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68.8%,实际支付59.7%。
三管齐下助力破局
王震表示,农民工最大的特征是流动性较高。之前,各地曾针对这一群体推出一些特殊医保政策,但都陆续取缔。现在,国家在医保政策上没有对农民工特殊看待,而是集中对整个流动群体发力,加快推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无论是长期异地居住的随迁老人、出省打工的农民工、灵活就业者,还是临时外出人员,在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均可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2023年一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6.75万家,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12.5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268.75亿元。这不仅给农民工带来福音,也为全体流动人员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不可否认,农民工的现实医疗困境依然存在。王震建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改善。一是推进规范市场用工行为。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确保农民工职工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同时减少企业隐形强迫农民工过度劳动现象。二是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医疗资源,特别是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配置,应保证服务面惠及当地所有流动人群。需改善医疗设置的机动性与灵活性,确保能根据人口流动状况及时响应,农民工聚居地尤其如此。三是引导农民工正确认识医保。需强化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让医保制度的便携性与高保障性深入人心,破除农民工异地参保的顾虑以及异地就医的逃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