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 孙郁芝,本报特约记者 邢建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率增高,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8%。中医有“肾主冬”的相关理论,意思是说,冬季是补肾养肾的最佳时节,肾的气血在冬季比较旺盛,对外界的感应性高,这个时间治疗或进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药在缓解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期,《生命时报》特邀93岁的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孙郁芝教授详细谈谈中医药是如何治疗肾脏疾病的,并给读者分享其养生保健心得。
学两套本事,用两种方法救人
虽然在山西待了60多年,但孙郁芝教授说话仍有一股东北味儿。1930年,孙郁芝出生在沈阳一个小县城。幼年时,家里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家里长辈就会去找老中医开个方子,喝几服药基本都能好。这让孙郁芝觉得很“神奇”,“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便在她小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1954年,孙郁芝从大连医学院西医专业毕业。同年,国家发出“西医学中医”的号召(抽调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学习临床经验)。“本身学的是西医,再学个中医,能够学两套本事,可以用两种方法救人,这是多好的事儿。”就这样,1956年,孙郁芝参加了卫生部在武汉举办的全国首届“西学中”研究班,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半路出家”,孙郁芝一开始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她坚持用心记。时间长了,度过了最初的入门期,孙郁芝对中医越来越有兴趣。在武汉完成理论学习后,孙郁芝在江西一家中医院开始临床实习。“有一次,医院抢救一名突发心梗的外国患者,我跟着一名老专家一起会诊。患者病情很重,用西医效果不明显。老中医把脉后,开了一剂活血化瘀的汤药,服用后情况大大好转。”孙郁芝目睹了中医治病的整个过程,颇受震撼。实习结束后,孙郁芝被分配到山西医学院工作。上世纪60年代,孙郁芝和于家菊教授联手创建了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并将其发展成为目前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治疗中心。
凡肾病者,体内必有瘀
“肾病多瘀”是孙郁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学术结晶。在她看来,肾脏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中医从症状、体征(如皮肤、舌苔、脉象、尿等方面)可以明确诊断,即使许多病人无此表现,但从“久病多瘀”亦可诊之。肾病瘀血的产生,往往源于气虚(气虚血滞而瘀)、阳虚(阳虚寒凝而瘀)、阴虚(阴虚血热而瘀)等。
“浓、黏、凝、聚是肾脏病血液表现的四大特征。”孙郁芝表示,肾脏病多低蛋白血症、血脂代谢异常、高脂血症,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均升高,这都是导致瘀血的根本原因,与中医阴虚火旺、煎熬阴液成痰、痰瘀互结、阻塞脉道的理论相吻合。由此,孙郁芝临床把肾病血瘀分为四类,即气虚血瘀、阳虚寒瘀、阴虚血瘀、湿热浊瘀。她认为,瘀血是肾脏病的一个病理产物,但瘀血存在又可加重肾小球损伤。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抗凝治疗不仅可以减少肾小球病变范围,还能减轻病变严重程度,甚至可以防止新月体(从肾脏血管里漏出来的各类细胞等堆积形成的一个月牙状的东西)的形成和肾小球硬化。
治肾勿忘调脾胃
“中医理论中,肾为人体先天、脾为后天,先天靠后天资养,后天靠先天推动、温煦,脾肾两脏无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孙郁芝提出“治肾勿忘脾胃”学说,认为在肾脏疾病的辨证治疗中,不能只把着眼点局限于肾,而要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等,注重调理脾胃。用药处方上,酌加醒脾和胃之药,孙郁芝常以砂仁、陈皮作为“打底之药”,若脾胃虚损,先辨其病在脾还是在胃,根据脾胃脏腑特点,合理辨证用药,以达协同治疗肾病的目的,提高临床疗效。
孙郁芝还认为,肾脏病患者以虚证居多,治疗时除了以药培补,还需注意食补。针对阴血不足者,可选用清淡甘润之品,如山药、梨汁等;精血偏虚者,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奶、肉等;阳气亏损者,加用甘温助阳之品,如羊肉、肉桂、葱等;脾气不足者,常吃健脾化湿之品,如扁豆、山药、莲子等;胃阴不足者,当进甘凉益阴之品,如绿豆、黄瓜、小麦等。
四种常见肾病都有专用方
作为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孙郁芝认为,中医、西医学都是先贤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在不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西医长于辨病,注重机体组织、器官局部、器质性的病理变化;中医长于辨证,注重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机体整体变化;西医借助现代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对疾病进行微观探索;中医则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天人相合等理论,对疾病进行抽象综合和宏观观察;前者忽略了整体状况,后者忽略了局部情况;前者精于微观,重在解决疾病的诊断;后者善用宏观,重在辨证论治。临床中,只有把二者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好手段。针对临床中的常见肾脏疾病,孙郁芝总结了以下治病经验。
慢性肾炎。孙郁芝重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慢性肾炎,其代表方为“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桃仁、益母草、金银花、白茅根、板蓝根、紫花地丁等)。
肾性血尿。肾性血尿多见“热、瘀、虚”,治疗上当以养阴清热、凉血活血为治则,孙郁芝创制“血尿停方”(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紫草、茜草、金银花、连翘、益母草、石韦等)。
肾性蛋白尿。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多为虚实并存,但脾肾亏虚贯穿疾病始终,且唯有调补两脏,“先天后天”相互资助,才能使脏腑经络旺盛、驱邪外出。多数蛋白尿患者常出现身疲乏力、肢体水肿、腹胀食少等脾虚证,孙郁芝常以益气健脾治之,多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较为平和的药物。脾虚食积腹胀者则选用行气消食之法,常用焦三仙、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清半夏、厚朴等;部分患者脾虚并不明显,以食欲差、消化不良为主,则多选用木香、砂仁、豆蔻、广藿香等芳香醒脾之药。此外,在补肾药中,孙郁芝喜用金樱子、芡实、桑螵蛸、山萸肉、杜仲等平补收敛之药。
慢性肾衰竭。针对慢性肾衰竭,孙郁芝提出应内外治疗相结合。内治法注重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浊解毒;外治法常用中药灌肠泄浊解毒,自制“结肠透析液”,组方为大黄、芒硝、蒲公英、牡蛎、侧柏叶、制附子。
睡好、心情好,
健康无病的根本
如今,93岁的孙郁芝教授每周仍出两次门诊,她思维活跃,反应力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而且九旬老人的头发竟以黑发居多,这应该是养生保健成效最有力的体现。谈到如何养生,孙郁芝教授用自身经历分享给读者三点感悟。
恬淡虚无。《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即安静之意,虚无即不存杂念。孙郁芝认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重要法则。简而言之,人只有思想清净、没有杂念,才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健康无病。中医认为,情志刺激过度必会损伤五脏之气。如思虑过度、所思不遂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营养物质的化生不足而气血亏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保持内心宁静、情志调畅,才能保证五脏功能的协调,使人长寿。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包括五味不偏嗜、食量有节制、肥甘有节制、冷热有节制。高龄的孙郁芝教授饮食上保持着多年的良好习惯,早餐一定要有牛奶鸡蛋,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水果会根据季节时令调整。“立秋后的西瓜是一定不能吃的……”这是门诊中孙老经常叮嘱患者的话。另外,以食量而言,食不可过饥亦不可过饱。若过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容易耗伤精气;若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如果处在饥饿状态,脾胃无以运化,则会导致脾胃虚弱;如果处于过饱的状态,脾胃运化能力不足,食物不能及时受纳、腐熟、转运,就会引起脾胃气机阻滞。
起居有常。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维护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在夜生活流行的当下,孙郁芝教授依旧保持九十点钟入睡的习惯,并且会在睡前用温水泡脚。睡眠本身具有生理修复、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等作用,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基本保障。另外,脚又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我们的双脚上有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每天坚持温水泡脚,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清除血液垃圾,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脏腑器官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