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养儿防老观念正在淡化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陈永杰

本报记者 张芳

当社会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传统的单一养老方式就会受到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从1.3亿上升到2.8亿,占比从10.1%上升到19.8%,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就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年轻人与老年人数量的此消彼长,推动着养老模式的结构调整,也影响着老人们的养老选择。

刊登在《晋阳学刊》2023年第3期上的《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研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梳理了近20年我国老人养老意愿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被分成地点和模式两个维度:养老地点可选择自己家、子女家或机构;养老模式则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意愿下降、自我养老意愿上升,机构养老意愿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较为缓慢。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农村老年人总体仍具有较高的子女养老意愿,城市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意愿下降,选择社区、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意愿升高。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永杰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过去,如今的老年人更独立,特别是城市老年人,有稳定的退休金,有个人爱好和精神追求,还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因而更倾向于不依赖子女、自己生活。按照现在的社会发展推断,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意愿还将不断上升。

养老意愿是在不同经济、文化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目的是实现自身福利的最大化。研究认为,其会受到个人、家庭和社区,以及传统文化、地区经济水平等的综合影响。

个人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健康状况较差、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可能会选择机构养老;丧偶的老年男性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更愿意机构养老;而丧偶的老年女性则倾向于在家独居。

家庭和社区。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多子女老年人;家庭关系越融洽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越低。此外,社区养老设施,如是否有社区医院或卫生室,将对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意愿产生影响;社区类型也是影响养老意愿的一个因素,比如,研究发现,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

经济因素。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实现老人独立居住的意愿。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城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愿高于农村老人。国外相关研究也发现,生活在健康照料投入较大国家中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国家为主的照料。

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等孝道伦理早已内化到国人观念中,但随着时代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预期寿命延长、子女数量减少、外迁小家庭增多的现实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同样在转变。研究发现,相比2000年,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独居人数和比例明显增加。

不过,在陈永杰看来,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整体布局,还没能跟上老人观念的变化,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调整改善。比如,愿意独居生活的老人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城镇社区完善各种上门助老服务,以及必需的应急服务;城市社区的人际关系相对疏离,缺乏针对性的社区自发互助网络。农村老人更倾向于“养儿防老”,但面对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情况,可能也需要做出选择,一是随迁到子女所在的城镇,这对异地医保政策的落实提出了要求;二是留守老家,其晚年生活质量有赖于当地公共照料设施和相关服务的完善,而这仍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此外,从实际来看,我国当前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主要以失能、半失能为主,说明对密集型照料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较大,但目前尚存缺口。

“其实一名健康、能自理的老人,完全可以独立居住,除了提供适当的应急支援,并不需要社会额外多做些什么。而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的养老选择,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陈永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