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垃圾治理还要更细更严

本报记者   王淑颖  牛雨蕾  徐 盈

细微之处见文明,从对待垃圾的态度,就能看出一个人乃至一座城的修养与素质。一个多月来,《生命时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访了北京、武汉、扬州等城市,发现大多数公共场所都比较整洁干净,但仍有部分人随手乱扔垃圾,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城市形象,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烟头、纸巾、饮料瓶、包装袋最常见

北京朝阳区针织路及金台西路沿线有很多写字楼和居民区,道路两旁种着银杏树,树下有供人休息的座椅,每到秋季便满目金黄,美不胜收。然而,路边常常有人驻足吸烟,大煞风景的是,路面、路旁绿化带里有不少烟头,其中不乏正在燃烧的,存在火灾隐患。座椅周围更是烟头聚集地,其中一个座椅旁有30多个,而旁边就有一个垃圾桶。“近些年,往路上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已经少了很多,但烟头却始终‘势头不减’,有的烟头会嵌进地砖缝隙里,很难清理。”环卫工人告诉记者,烟头体积小,用扫把很难扫干净,只能用夹子一个个夹出来。在其他城市,烟头也都是道路上最常见的垃圾,但相较于“个头”小的烟头,被乱丢弃的纸巾、饮料瓶、包装袋等垃圾显得格外刺眼,共享单车的车筐就是这类“大块头垃圾”的主要滞留地。11月5日,北京的一场小雨后,共享单车车筐内的纸巾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车座被雨淋湿,用来擦干的纸巾无处可扔,只能暂时放在车筐里。”一名使用者说。在被记者问到“最终是否会带走纸巾”时,这名使用者坦言:“如果遇到垃圾桶会顺便扔掉,遇不到就没有办法了,工作人员应该会清理。”事实上,大部分纸巾等不到所谓的工作人员,水分蒸发后重量变轻,风轻轻一吹就会飞得到处都是。与之类似的,还有“飞车扔垃圾”。家住北京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前些天遇到过一个缺德的司机:“他在堵车或等红绿灯时,都会打开车窗嗑瓜子,一边嗑一边把瓜子皮扬到窗外。”

除了图方便,有些人乱扔垃圾似乎是为了“炫技”。11月4日,记者路过扬州某河道时,一年轻男子“耍帅”般地将矿泉水瓶扔进河里,空瓶子呈抛物线落入河中,此时远处一位环卫工人正站在小船上清理河中的垃圾和杂草。记者平时路过该河道时,经常发现河面上有很多瓶瓶罐罐以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而河道旁的人行道上并不缺乏垃圾桶。

“高空抛物”的行为不仅不文明,还很危险。记者在北京某小区的业主群里看到,业主李先生曾多次投诉有人高空抛物,他将垃圾的照片发到群里,并反复强调这样做的危险性。“没人承认在我意料之中,只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但没过几天,我在同一个地方又发现了两袋高空抛下来的垃圾,愤怒的同时又有点无可奈何。”李先生说,不仅如此,小区物业配备了很多种垃圾桶,但根本没有人按垃圾分类来扔。小区保洁员告诉记者,根据规定,厨余垃圾桶里不能出现垃圾袋、餐巾纸等,理想情况是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后,将厨余垃圾倒入指定桶内,再把装垃圾的塑料袋扔到其他垃圾桶中,“但很多人不管什么垃圾都装到一个袋子里,我只能一个个拆开、倒出,非常麻烦。”武汉市的一名保洁员告诉记者,最让他头疼的是,有些人直接把剩菜剩饭丢在垃圾桶边,漏出来的汤汁把路面弄得很脏,特别不好清理,还会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

乱扔垃圾伤的不只是环境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正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环境。垃圾堆积在露天环境下可能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侵蚀臭氧层;垃圾进入河流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其携藏的有害微生物、金属元素会导致原生生物死亡;塑料袋、废金属等很难降解,留存在土地中会使土壤肥力退化,导致土质硬化、碱化、荒漠化。

危害健康。杜欢政解释,垃圾腐败过程中会滋生致病菌,经过蚊虫、蝇、蟑螂和老鼠等生物传播,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可能受到影响。一些垃圾中的微塑料若进入食物链,长期来看也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市容。“垃圾治理水平往往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杜欢政说,脏乱差的公共环境不利于彰显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会对群体文化自信造成负面影响。

“近年来,乱扔垃圾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尤其2019年后,政府不断加强立法,发动基层社区、乡村实现上下联动,开展了不少宣传教育。”杜欢政说,从政府到群众都开始重视垃圾问题,“不乱扔垃圾”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不过仍有偶发的不文明行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并非不懂其利害关系,而是出于“无所谓”“会有人清理”“别人也扔了”等心理。此外,垃圾治理还存在一些“顽固现象”,尤其是垃圾分类领域。杜欢政举例说,在前期推行过程中,凭借宣传教育、分类督导,居民初步形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但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旦缺少持续性的宣传和督导,就会出现干湿不分等问题“回潮”。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垃圾类别名称多种多样,居民容易混淆。随着新兴废弃物增加,居民识别和分类的难度也大大提高。

监管执法要起震慑作用

垃圾困境古已有之,对此,古人想出了不少治理办法。据《韩非子》记载,商朝律法规定,若居民将灰烬倒在街道上,会受到断手的严厉处罚。到了战国时期,秦律明确规定:“弃灰于道者,黥。”也就是说,乱扔垃圾会受到脸上刻字的刑罚。《唐律疏议》记载:“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主管者若“视而不见”,则与其同罪。宋代官府设立街道司“掌京城洒扫街道、修治沟渠”,领导约500人负责街道维修管理和卫生清洁,南宋河东人裴明礼还曾靠清理垃圾发家致富。明代、清代皆有相关律法记载,例如“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

到了当代,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要“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标准为“单位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个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多地确立了杜绝乱扔垃圾、推广垃圾分类的法规,如《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要求采用密闭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否则将责令改正并处300元罚款;《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明确公共场所禁止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等,违者将责令改正并处50~200元罚款;《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称,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将面临处罚,个人扔错垃圾最高罚款200元;《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居民未按分类规定投放生活垃圾,单位最高罚50万元,个人最高罚500元。

国外也有不少治理垃圾的政策。日本制定了细致的垃圾分类制度,需按照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类、有害垃圾或资源垃圾来分类处理;日本人从小就要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对乱扔垃圾的处罚力度也很大,若个人或企业法人非法投弃废弃物,最高可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处1000万日元(约合48.6万元人民币)以下罚款。新加坡也走在垃圾治理前列,乱扔垃圾初犯最高被处以1000新加坡元(约合5346元人民币)罚款,累犯者还要被处以3~12小时劳役,清理公共场所的垃圾等,以惩戒其不良行为。

“提高垃圾治理水平是从大国变强国的重要方面。从古至今,治理垃圾主要有法治、德治、共治几种手段。”杜欢政说,单纯的法治,尤其是严苛、残酷的法治已经成为历史,现代垃圾治理应是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政府起统筹协调作用,维持分工协作有序高效;市场则依据“垃圾产生者负责”原则承担处理责任,还可作为主体承接垃圾处理项目;公民和社会组织主要发挥自治作用。

杜欢政认为,治理垃圾既要通过科普宣传引发大家的认同和重视,激发内生动力,也需从外部环境入手,降低老百姓遵循规则的成本、提升遵循规则的收益。“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杜欢政说,以垃圾分类为例,人们接受它必然要经历“排斥抵触—接纳认同—习惯形成”的过程。一则,目前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形式有待丰富,传统的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或电子屏公益广告等很难吸引青年群体,可加强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二则,通过换取生活用品和健康服务等方式,让百姓感受到垃圾分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只要人们迈出垃圾分类的第一步,随着认识不断深化,大家会渐渐懂得这样有利于环保和健康,最终即使没有‘利诱’,也会有内生动力和文明自觉。”杜欢政说:“这套方法扩展到整个垃圾治理领域都是一样的。”

在外部环境方面,杜欢政认为还有很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垃圾分类领域,目前尚未构建起全品类分类闭环体系,尤其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衔接机制亟待强化。此外,虽然我们有很多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在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环境卫生习惯、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震慑作用有限。若今后监管和执法方面依旧持“和稀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治理垃圾问题很难有较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