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 琳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潘秋辰 □本报记者 张 芳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医疗技术遥遥领先的美国,在20世纪经历了人均预期寿命惊人的增长,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但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报告指出,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4年达到78.9岁的顶峰后,便开始持续降低,2021年降至76.1岁,为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11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健康一览》报告显示,美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1月29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公布最新报告,2022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一年增加1.1岁,但并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月份刊登的一篇论文称,美国居民的死亡率正在经历一种被低估的“双重危机”,不仅中青年人面临日渐升高的死亡风险,65岁以上老年人的减寿趋势也更明显,这对人均寿命下降起到了关键影响。根据模型推算,如果2010~2019年间,老年人的死亡率仍保持前十年的降低趋势,美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将增加0.9年,男性预期寿命增加1.3年,而不是现在的停滞不前。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死亡率升高与新冠疫情、心血管疾病、社会孤立和孤独感等有关。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社会与健康中心名誉主任史蒂文·伍尔夫则表示,十年前,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医学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就显示,与预期寿命有关的关键领域中,无论卫生保健、健康行为、社会和经济因素,还是环境、公共政策,美国都与其他国家存在巨大差距。人均预期寿命停滞是个人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慢病防控进入瓶颈期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前主任汤姆·弗里登表示,目前美国在降低慢病死亡率方面已经没有进展。2020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文指出,20世纪,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几乎每10年增长近2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被认为是主要驱动因素。但2010年以后,受益于药物管理改进、外科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改善的这场“心血管疾病革命”便进入瓶颈期。
《健康一览》报告也发现,疫情前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就已放缓,心脏病、中风、肥胖、糖尿病和老龄化等起到了抑制作用。特别是美国,每日吸烟者的占比高于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肥胖情况也更严重。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美国也看到了类似情况:由于地广人稀,人们出门大多开车,办公室职员习惯于坐在转椅上滑来滑去,鲜少起身活动,再加上相对高脂高糖的饮食,致使美国肥胖率一直居于发达国家前列。伴随肥胖而来的,是一系列慢病高发。
社会支持降低致人绝望早亡
11月13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刊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联合研究报告。文章认为,造成美国人寿命缩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绝望之死”,即药物滥用、酗酒、自杀等原因导致的死亡。这一现象根源于经济压力大和严重的心理障碍。
史蒂文·伍尔夫则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缺乏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且枪支、毒品、贫困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糟,来自民间组织和社会的支持一直在减少。7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枪杀+毒品+车祸……数量惊人的美国人难终老》为标题发文称,美国最令人震惊的是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会英年早逝。《生命时报》驻美国记者居住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就长期受到毒品和枪支问题困扰,身处市中心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常能听到街上传来的枪声。
贫富差距造就大量低寿命人口
随着美国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以及弱势群体遭遇“系统性不公”,贫困已成为美国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吸烟的第四大杀手,比肥胖、糖尿病、药物滥用以及枪支暴力更致命。在美国,预期寿命最短的人往往最贫困,面临最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获得医疗保健的机会较少或根本没有。
10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发文称,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贫富差异。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美国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6岁,而荷兰为55岁,瑞典为57岁。在美国,底层人群可获得一定经济救济,但廉价的垃圾食品造就了庞大的肥胖人群。
康琳说,美国贫富人群的健康差异从体型上就可见一斑。生活条件较好者大多有着更高的健康素养,虽然开车上下班,但会抽时间锻炼,更讲究营养搭配,肥胖率明显低于贫困人群。此外,经济条件好意味着一旦患病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些都会加大不同人群的预期寿命差异,大量低寿命人口将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拉低。
疫情影响超出预期
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联合研究发现,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已升至5.8岁,为1996年来最大,新冠疫情是导致男性寿命缩减的最大因素。据统计,新冠疫情在美国导致超过100万例死亡。经合组织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超额死亡等因素,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2.4岁。
《华盛顿邮报》认为,由于政治极化等原因,一些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做法在美国很难行得通。但如果美国不能尽快做出改变,平均预期寿命缩短、健康状况恶化等结构性弊病,还将继续夺走更多生命。
对我国的警示
联合国人居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排第62位,美国排第81位。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2~2022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堪称飞跃。以史为鉴,可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美国的经历对我国也是一种警示。
康琳表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主要建立在生活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趋势尚未发展到难以逆转时,就获得了从上到下的广泛重视。以现在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来看,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应当不会陷入美国一样的困境。
康琳认为,我们未来的问题可能集中在当下的中青年身上。这部分人群从小受西式餐饮影响,更易选择高脂高糖饮食;出行习惯以车代步,平时甚至连两层楼都不愿意爬;工作压力较大,易产生不良情绪,且时常熬夜……所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健康陷阱,并影响生命质量。更重要的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少人养老的现实,因此更加需要维护好个人健康和心态。此外,政府及相关机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从医疗应急服务到老年社区互助等,都将成为能否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