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抗衰老专家 何琪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教授 邓 勇
本报记者 高 阳 牛雨蕾
“在理论上,干细胞技术能治愈所有疾病。”十年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如是说,使“干细胞疗法”被寄予厚望。近年来,关于干细胞的各类研究全面开花,市场上也随之出现诸多乱象。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抵抗衰老,干细胞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像“救命稻草”一般,成为人们探索生命奇迹的可能。
干细胞应用乱象是全球问题
干细胞分为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目前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已较为成熟,可用于治疗诸多非恶性疾病(如镰状细胞病)和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在再生医学潜力巨大,使得很多机构“跃跃欲试”,但目前,我国只在批准的临床备案机构和备案项目中开展相关研究,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很多不合规机构存在超范围使用情况。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干细胞治疗经历”的分享帖热度不减。“我老公2型糖尿病多年,双腿麻木、看东西模糊,血糖也一直控制不好。用干细胞治疗2个疗程之后,效果出奇好!他的血糖慢慢稳定,双腿不麻了,看东西清楚了,整个人都精神不少。”此外,还有帖子分享干细胞在治疗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症等方面的效果。
市面上,常见到医美机构宣传干细胞的抗衰老作用。不少机构宣称,它能“让皮肤年轻化,避免卵巢早衰”“让人永葆青春”。37岁的小雨告诉记者:“深圳有家私立医院就用干细胞做医美。2005年,我花75万元输了一袋干细胞。后来,我在北京三家生物公司又做了几次。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毫无效果。”在大众眼中特别是女性群体中,对干细胞的熟悉感更多地来自一些护肤产品介绍。曾经,“干细胞冻干面膜、干细胞精华、干细胞口服液、干细胞胶囊”等一度火爆网络,即使目前在某些网购平台,仍可搜到相关产品关键词。更有诸多名人明星现身说法,分享“干细胞美容”经历,称其“可以保持年轻,恢复精神活力”。
当前,干细胞疗法相关业务似乎处于灰色地带。线下预约操作隐蔽,联络途径不透明;有的人说“在三甲医院可以打”,但也有人说要“找熟人介绍”;一次干细胞注射费用从两三百到七八万元不等,更有百万级别“豪华套餐”……同时,还有更多干细胞广告转向私域,比如一些生物公司将公众号包装成“科普账号”,在宣传干细胞治疗好处的文章最后,附上二维码和销售人员联系方式,让引流更具隐蔽性。
乱象之下,市面上所谓“干细胞疗法”的风险逐渐显现。来自湖北的杜女士做了“全脸干细胞培植”后,在网上发文控诉:“劝大家不要打干细胞,2019年我打完后,发现身体有包块,脸上苹果肌也有断层,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评论区中,有网友吐槽称:“有的美容整形机构声称,可以在阴道壁注射用自己的血培养的干细胞,让阴道壁重新长出‘肉芽’,达到缩阴效果,简直匪夷所思!”2019年,南京雨花台区通报一起诈骗案,犯罪分子高价销售所谓“干细胞”“免疫细胞”,采用夸大宣传、冒充专家等手段,欺骗500多名老年人,诈骗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2023年,广东东莞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干细胞”宣传违法案例,某公司在微信公众号发布:“2022年两会风向标!细胞治疗再次成为两会重要议题,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等,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
事实上,全球范围都存在干细胞应用乱象。今年5月,国际期刊《干细胞研究与治疗》刊文显示,在20多个国家里,共114家诊所或干细胞制备公司向消费者提供未经验证、无监管的干细胞及其衍生品。
监管存在灰色空间
干细胞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吗?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多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目前,它可被应用于多类疾病治疗的临床价值,已获广泛认可,如针对严重创伤修复和部分重症慢性病,同时它也是组织再生、器官移植等再生医学发展的希望所在。
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7990项干细胞临床试验在美国国立卫生院临床试验登记系统登记。但截至2022年7月,仅14种干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且多数都止步于首次获批的国家或地区。在我国,截至2021年12月共120家医疗机构、86个干细胞项目备案。现在,只有国家批准备案的机构(如一些三甲大医院)可进行相关研究,尚无已批准上市的成熟干细胞产品,更没有“美容、抗衰老”的批准使用范围。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如间充质干细胞只能用于临床研究,很多医美机构其实都在打‘擦边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抗衰老专家何琪杨说,干细胞在我国没有制定统一的使用标准,干细胞疗法中涉及的干细胞来源、剂量、成活率、效果都不十分明确,目前各类研究也不成系统、各自为政。如何制备标准化的细胞、确定生物标志物,仍需进一步探索。市面上注射到消费者体内的“干细胞”,可能来源不明,有效性存疑,也毫无定价依据,干细胞的回输等还可能增加患传染病、癌症风险。
何琪杨表示,从技术上来讲,干细胞的制备、提取、存储、体外扩增、回输,都有严格的流程。储存的温度和卫生条件,以及预解冻、解冻,都需在一定环境下,由专业人士操作设备进行,目前能达到标准的干细胞实验室数量少之又少。正因技术条件苛刻,目前还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从监管层面来说,目前很多省市都将“干细胞产业”列为大力支持的高新产业,但产业形态和链条尚不清晰,对当地干细胞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摸得不够清楚,甚至是一笔糊涂账,给监管带来难度。同时,仍有不少涉及科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业内未能达成共识,这使得在行业监管、执行方面存在灰色空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认为,干细胞技术兼具药品和医疗技术的双重属性。对企业而言,如果统一按医疗技术管理,一方面转化收费的审批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必须绑定医疗机构,市场规模有限。因此,企业通常希望将干细胞技术及其产物界定为药品,一些企业“两条腿走路”,导致其干细胞产品有被相关部门定性成非法经营或非法牟利的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前,干细胞疗法配套的监管法规制订和审批滞后,市场监管力度也不够。”邓勇指出,不少医院做干细胞疗法是出于赚钱考虑,缺乏长远规划。相关纠纷问题,也多是罚款了事,或按诈骗罪处理,不利于消费者维权。此外,干细胞治疗面临不少伦理困境、安全问题。部分干细胞产品是“脐带干细胞”“胎盘”,从伦理学角度来讲,胎盘入药不符合伦理学的要求;从安全角度,企业从一些机构回收胎盘时,卫生安全的把关也是个问题。
识别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
早在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要求停止没有经过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等活动。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文件,明确宣扬干细胞疗法抗衰、抗癌、美容等广告均为虚假违法广告;无论是否为医疗机构,采用干细胞疗法从事抗衰、抗癌、美容等治疗都是违法行为。2021年10月起,国家药监局对违法宣称干细胞等开展专项行动。在何琪杨看来,干细胞应用乱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邓勇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治理。
政府做好规范监管。1.明确受监管对象的性质,究竟是药品还是医疗技术,避免监管混乱。2.建立风险分级制度,对高风险产品和低风险产品实施不同的监管策略,放开对诸如“自体使用”“同种异体使用”情形的限制,以回应医疗需求。3.注意是否纳入遗传资源管理的相关范围。干细胞本身属于遗传资源的一部分。相关规定均提到,人体干细胞及基因诊疗行业的医药与医疗研发活动,可能不需要再单独取得采集行政许可,但对于是否“禁止买卖”、是否需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等仍未明确,需监管部门进一步表态。4.对医美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监管部门要将相关机构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对涉及含“干细胞”说法广告的监管。
企业承担主体责任。企业应承担起研发、生产、销售安全有效产品的主体责任。遵守相关法规和道德准则,及时与监管部门沟通,进行充分的临床试验,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给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准确信息。诚信守法经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能进行虚假、夸大宣传。
媒体加强科普宣传。媒体需为公众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引导患者作出理智决策。如果发现违法行为或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要及时向社会曝光,形成有力的震慑。公众也要知晓,国家已明确指出,除个别疾病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外,干细胞疗法在抗衰、美容等方面既没有相关研究,也没有临床依据;宣扬上述效果的广告均为虚假违法广告,都是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