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控制时长谨防受骗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唐 丹,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数字化与老龄化两大浪潮交汇是当代社会的鲜明特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延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短视频使用开始成为不少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近期发布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表明,互联网对老人情感需求具有补充和丰富作用,适度使用短视频有助提升老人心理健康水平。
《报告》结合全国2000余位老人的调研及访谈结果,从情绪与社会功能、认知与技能素质、信念与心理调适三个层面分析了短视频使用行为对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老人观看正能量直播的频率越高,其心理需求越能得到满足,有助降低抑郁风险,提高社会适应性。《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老人近一个月内使用过短视频,常看类型(即超过50%的老人看过)达11种,包括健康养生、亲友动态、时事新闻、生活小技巧、知识科普、轻松搞笑、美食、才艺表演、影视、旅游、农事劳作。
老年群体喜欢短视频的原因有很多。《报告》指出,其内容的丰富性是最主要的一个,老人不仅可以通过短视频得到有效的放松,还能从中获取外界资讯、开拓视野、学习知识和技能。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操作简便、使用门槛低,对受教育水平、认知能力要求不高,也是老人对短视频接受度高的原因之一。另外,视频的形式对老年群体更加友好。唐丹表示,以文字为主的内容对阅读能力要求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普遍存在视力、注意力下降问题,阅读文字会比较吃力。视频是画面与声音的动态结合,能带来充分的感官刺激,更能获取老人注意力,同时便于其获取信息。此外,短视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推送是基于大数据算法机制。唐丹解释:“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猜测其对内容的偏好,更精准地推送用户喜欢的东西。对于老人来说,他们不断被内容吸引的同时,也更容易形成持续使用习惯。”
使用短视频可为老人带来多重益处,唐丹总结了三点。一是能够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老人大部分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绝大多数时间都赋闲在家,短视频是改善其单调生活的一种娱乐形式。二是能让老人有机会得到正面信息的引导。短视频平台不乏积极导向的正能量视频,这类视频能帮助老人在适应老年生活的过程中,树立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三是有助开阔视野、接触社会。通过短视频,老人能对世界的运转以及其他人的生活状态有更多了解,不容易与社会脱轨。“哪怕看的是所谓的‘没营养’内容,哈哈一笑也能带给老人情感上的满足。相比于单纯在家坐一整天,短视频对老年群体的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短视频向老年群体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有人提出“银发低头族”的说法,认为他们容易沉迷、受骗。对此,唐丹表示,这是很糟糕的刻板印象,“大多数老人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不比年轻人多,远没有达到网络依赖的程度,短视频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休闲方式。如果还没有到耽误正常生活的程度,就给老人打上‘沉迷短视频’的标签,甚至认为他们需要和未成年人一样被‘老年模式’保护,无疑是一种偏见。”此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数据证明老人受骗比例高于年轻人,唐丹分析,这种错误认知可能源于媒体报道中老人受骗个案被放大,“事实上,老人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决策时会更谨慎。”
过度使用短视频确实可能给老人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带来视力下降、肩颈受累等健康负担。另外,老人一旦被骗,因为经济状态特殊、心理相对脆弱,受到的伤害和打击往往更大。因此,肯定短视频对老人正向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他们身心及财产安全的保护。
唐丹建议,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全面从严监管,减少老人遭遇短视频诈骗、信息泄露的可能。其次,平台应担起主体责任,在利用算法推送老人感兴趣内容的同时,适时推一些防范诈骗、提高信息素养的视频,发挥技术优势给老人多一些提示。再者,老人自身也应注意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触多样化的内容,有意识看一些不感兴趣但有益的视频,避免被平台算法“算计”,陷入单调、重复的内容循环。“老人还可以主动将视频转发给家人、朋友,通过分享将单纯的人机交互拓展为更有益身心的人际交流,以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