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讲师 刘文娟
学校霸凌事件时有报道,让家长们心惊肉跳。啥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甚至霸凌,又该如何防范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霸凌者试图通过霸凌行为建立“特权感”,保证自己属于“规范者”和代表“大多数”。所以,他们倾向于搜寻群体中“不一样”且看起来不会反抗的人,以下几类孩子就容易被霸凌者盯上。一是性别角色不太“典型”,比如男孩说话有点“娘娘腔”的;二是外貌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如肥胖或瘦弱矮小的孩子容易遭受嘲笑、排斥、羞辱甚至身体伤害;三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抑郁、焦虑、低自尊等表现,易被霸凌者察觉,并成为攻击目标;四是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往往没什么朋友,容易受到欺负;五是转学/留级生,如果无法融入新的集体,就容易受欺凌;六是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孩子,可能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和排挤。
欺凌让孩子深受折磨,但大部分学生在事后并不会告诉其他人。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通过对其行为变化察觉一二。比如,外向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优异的孩子无缘由地成绩大幅下滑,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示不愿上学。其他特征还包括:身体有难以解释的伤口、淤青;衣物、饰品、个人物品有损毁;无原因的头痛、胃痛,或者假装不舒服;睡眠困难、做恶梦、尿床……如果有这些表现,家长一定要引起警觉。
先倾听,搞清事情原委。父母需要先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说清楚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孩子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千万不要武断地预判事情是怎么样的,也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
再共情,尊重和接纳情绪。当孩子讲述事情经过时,他们可能会伴随愤怒、委屈、悲伤、焦虑或恐惧。此时,父母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再去肯定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千万不要毫无反应,或者用一句“你别多想”去敷衍,也不要急着讲大道理。不要一味劝孩子不和同学计较,更不要一味指责,这会让孩子误以为遭受欺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由此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更不敢向父母和老师开口求助。
后讨论,发展提高应对能力。在孩子情绪基本稳定后,父母可以开始和孩子讨论接下来应对的方法。比如,“咱们一起想想,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回应对方”“如果到时候你真的那样说了,估计情况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孩子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家长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他找到解决之道。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在家里,也要创造民主氛围,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的家长平时要求孩子一味顺从,打压孩子的自尊,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学校胆小怯懦,受了欺负只能默默忍受。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在学校能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立刻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