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供稿
日军实施全面对华侵略的那一年,朴炳奎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的一个村子。彼时的吉林正处于日军占领时期,生活艰苦,医疗条件相当困难,他亲眼见到不少村民得了麻疹、肺炎得不到有效医治,五六个弟妹也因病离世。眼见家人经历不幸,朴炳奎深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由此萌生从医之念,走上医学道路。
1954年,朴炳奎考取了大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并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医出身的他,在1959年参加了卫生部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脱产系统学了两年中医。
1975年,广安门医院筹备创建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朴炳奎加入余桂清教授团队,成为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一名“开科元老”。决心从事肿瘤科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肿瘤病人会对医生寄予活下来的希望,还因为作为医生的他们,当时对肿瘤的认识也缺乏经验,常会碰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朴炳奎至今都记得这样一个病例。“他当时有胸水,按照正常处理程序,我给他抽了胸水。但抽完胸水一看,是血性的。这显然是一个超出预料的病例。如果是现在,我会很快考虑癌症,但当时还没认识到,只单纯考虑了怎么解决胸水的问题。诊断不确切,就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1979年,朴炳奎被公派到日本东京国立癌症中心进修两年,主要学习了肺癌的诊断和相关临床知识;其后,他又前往韩国和其他东南亚、欧美国家访学。“我深知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应取长补短,不能护短忌长。”
从1984年5月担任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到1986年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兼肿瘤科主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成了朴炳奎奋斗终身的事业。从业60余年,他累计诊治患者20余万人次,借由精通中、韩、日三国语言的优势,朴炳奎博采众长,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韩医学、日本东方医学融会贯通,先后自主研制治疗肺癌的国家Ⅲ类新药“益肺清化膏”“益肺清化颗粒”及院内制剂“肺瘤平膏”等,临床应用30余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