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音量降一点,素养高一分

受访专家: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兰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肖蓉

本报记者 欧阳云霜 张健 王冰洁

人们常说“水深波浪静,人贵声音低”,在公共场合压低声音说话,不制造噪声,是基本素养的体现。但根据近3个月来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走访,以及平时对各类生活场景的观察,记者发现国人普遍不会在大庭广众下吵吵嚷嚷,但大声交谈、手机外放甚至公然吼叫的情况并不少见。

餐馆、公交是喧哗重灾区

此前,《生命时报》进行了一项有关“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行为”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人说自己“经常遇到”大声喧哗的现象;“大声打电话”“高声交谈”“手机外放”是最常见的喧哗行为;75%的人认为餐馆里最“热闹”,67%的人表示公交嘈杂之声最多,这与记者走访观察的结果一致。

饭店、餐馆不论大小,普遍存在喧哗问题,声音主要来自顾客的谈笑声、服务员的叫号声、收拾餐盘的叮当声,许多快餐店还会播放吵闹的音乐。家人、朋友相聚,聊得忘乎所以是很常见的事,但不知不觉中可能会打扰别人。10月6日晚,记者在北京某韩式烤肉店用餐时,不远处有3位女士在酒足饭饱后开始畅谈近期生活,聊到兴奋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即便在喧闹的大堂里也十分“高调”,频频惹来邻桌侧目。持续大约20分钟后,另一桌的一位男士似乎有些受不了,走过去对她们做出了“嘘”的动作,示意小点声。被提醒后,几位女士才反应过来自己声音太大,随后放低音量。

没有同伴时,单独用餐者也可能在自娱自乐中成为噪音源。国庆期间,记者在广州一家快餐店吃午饭,旁边一位中年男士开着手机公放刷短视频,播放什么内容周围几桌听得一清二楚,但大家都没说什么。直到用餐结束,这位男士才不舍地按灭了手机屏幕。记者询问其是否知道声音外放会影响他人,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习惯了”便扬长而去。对于餐馆的喧哗,服务员觉得问题不大:“开外放、大声讲话甚至高声谈笑在酒楼很常见,只要不是恶意大吵大闹,没有人投诉的话,我们就不多管了。”

公共交通工具是另一个喧闹高发地。据记者观察,不论何时何地乘坐公交车,遇到大声讲话等情况的几率超过70%,且公交车吵闹情况似乎存在“马太效应”,即吵越吵、静越静。11月17日19时,记者乘坐北京640路公交车时就目睹了一波喧闹的发起与平息。记者刚上车时,车厢内没有多大声音,但在一位中年女士接听电话后,这片安静就被打破了。也许是信号不好,该女士一直对手机那头喊“喂”“听得到吗”,因为被她声音遮盖,两位本来小声说话的学生慢慢增大声量,大聊起玩游戏的战术。见前面动静不小,坐在后排的两位中年女性也开始放声谈话,还不时大笑。首尾一应一合,整个车厢“热闹”起来,刚上车的老人见此情境,也旁若无人地打起了视频电话。又吵吵闹闹了两站地,打游戏的学生下了车,接电话的女士也挂掉电话,嘈杂声骤降,后排交谈的女士便有意识地放低音量,正在视频的老人也低声回复对方“下车再给你打”。公交车乘务员告诉记者:“一两个人讲话特别大声时,我们会委婉提醒‘小心过站’,但人多时不方便制止,一般几站路也就安静了。”

乘坐长途火车的乘客就没有这种“速闹速静”的幸运了。在11月4日北京前往上海的高铁上,记者相继经历了三四位男士在车厢连接处高谈阔论近10分钟;他们下车后,记者后座的一个小孩又活跃起来,在车厢里来回奔跑,不时发出大笑声,家长没有制止;等小孩消停了,车厢依然存在窸窸窣窣的谈话声、手机外放视频声……这让本想缓解舟车劳顿的人感到烦躁和不悦。

除了以上场所,超市、医院等人流量多的地方,环境声量也普遍较大,但因为人们对这些场所的安静程度期待值不高,所以抱怨得少一些。

大嗓门暴露公德心缺失

“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噪音对身心都有负面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肖蓉说,大声喧哗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引发全身紧张感,让人头痛;与安静环境不适配的嘈杂声可激发焦躁、不悦,严重的还会导致愤怒;对于需要认真工作、思考的人来说,吵闹声会破坏注意力,影响效率……其实每个人都知道高音量影响不好,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控制不住?

公共观念较差。过去国人以村落居住为主,多为熟人社会。相对于私德(熟人间的行为规则),人们对公德(广泛的社会群体间的道德)的重视程度没那么高,甚至觉得热闹喧哗是感情亲密的反映。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居住密度变高、熟悉度变低,对“私人领域”的要求提高,就不愿意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干扰。而还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人,可能缺乏对陌生人的尊重与关心,大庭广众下说话就不那么在乎别人的感受,无视公共交往中不影响他人的基本准则。

易被环境同化。有时人们知道在公共场合应放低音量,但当周遭哄闹时,也会不自觉地抬高音量。再加上很多公共场所缺少科学合理的措施来管理噪音,大声喧哗者便越来越收不住声。

激动忘乎所以。不少人的高声交谈是无意的。肖蓉说,在特定情境下,尤其是遇到兴奋、激动、愤怒的事情时,情绪冲昏了头脑,注意力范围极为狭小,不仅难以意识到自己打扰了他人,对声量的控制也会减弱。

特殊人群难管。《生命时报》调查发现,认为吵闹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受访者分别占62%和56%,比例远高于“年轻人”和“中年人”。一老一小大声喧哗的问题最为突出,也最难管,这与他们的生理特性有一定关系。比如,很多老人听力下降,导致说话声音比较大;小孩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约束力,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尤其情绪高涨和没人管时,容易大喊大闹。

教育处罚双管齐下

面对噪音,多数人无可奈何,不是忍就是逃。据《生命时报》调查,多达90%的人遇到大声喧哗时选择“忍耐”,57%会“离开现场”,16%会“请工作人员制止”,只有4%的“勇者”会上前“当面制止”。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兰说,近年来,与大声喧哗等社会生活类噪音相关的投诉、举报量一直居高不下,但由于噪声源分散、管理部门不统一,治理难度很大。每个人都有在公共场所说话的权利,对人为噪音的监督执法,很难掌握边界。循序渐进提升公众的文明意识、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社会顽疾。

培养公共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喜欢在公共场所被他人高声干扰,就应从自身做起,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当无意间大声说话被人好心相劝时,应虚心接纳、收敛不文明行为,不要恼羞成怒。这种自我约束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父母言传身教、校园开展文明教育等,让不要大声喧哗的意识深入人心。

加强文明宣传。王兰说,政府应携手社区、公益机构、媒体等,通过曝光典型事件、推送短信、发放法治手册、入社区或校园宣传等方式,向民众科普大声喧哗的负面影响。

提高管理能力。应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设置明显的标识标语,提醒乘客、食客、观众等尽量压低声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噪音行为,对于个别大声喧哗者,应第一时间提醒劝导。还可采用分区管理的方式,比如饭店可将部分餐区标识为安静区,供追求安静用餐环境的顾客选择,同时也提示进入区域者应遵守规范。近期高铁设置的静音车厢也是类似的尝试,要求乘客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必须戴耳机;接听电话或交谈时,须离开静音车厢;带儿童出行的旅客务必照看好孩子,避免喧哗。在餐厅、车厢等场所设亲子区也是一个办法,提供更人性化服务的同时,避免孩童释放天性时影响他人。

制定法律法规。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一般不属违法行为,但经过管理人员或警察提示、训诫、警告仍继续侵害公共利益者,则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将被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2020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在轨道交通内歌舞表演,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拒不遵守的,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将予以制止;拒不听从制止的,将会面临行政处罚。罚款是许多国家治理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的重要举措,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彼得罗里亚镇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吼叫、喊叫、吹口哨或唱歌”,否则将处以约合1800元人民币的罚款;沙特阿拉伯《公共礼仪法》规定,如果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并打扰他人,会被视为违反公共礼仪,将处以约合190元人民币的罚款。相关部门可出台更明细的法律法规,提升执行能力,以处罚作为教育手段,帮助个体认识到行为不当,从而塑造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观念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