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南京市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申玉英
北京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穆 琳
本报记者 钟财芬
作为基层医疗的中坚力量,全科医生担负着卫生服务第一线任务。但近日,《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刊发研究显示,超七成全科医生具有较高离职意愿,凸显医疗体系对全科医生群体的支持仍有不足,或为全民健康服务埋下隐患。
长期挂着招聘广告
“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除了日常诊疗,还要承担家庭医生建档签约服务、慢病管理和随访、健康教育、老年人体检、上下转诊等工作,有的还要负责带教实习生、进行养老院巡诊等,一项项工作让人应接不暇。”北京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穆琳说,通常兼任家庭医生的全科医生会在辖区公示联系方式,这意味着居民一有问题随时会拨打其电话。有时,医生在出诊时接听其他患者电话,会引发被接待患者的不满,一些患者甚至因此产生误解转而投诉医生。平时,门诊量最多可达上千人次,人均接诊量近200人次。据了解,三甲医院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服务到院就诊患者,解决其反复挂号、挂错科室、多病共存等情况;二是承担全科医生培训、负责规陪学员的教育培养、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等。
如今,全科医生几乎成了苦和累的代名词,与之对应的是人手长期短缺。穆琳感慨道,“目前中心仅6名全科医生,年龄都超40岁。由于需要倒班,白天最多只能保证5名医生同时出诊。即使长期挂着招聘广告,也很难招到年轻医生。近六年,我们只在最近招来一名本科生,目前正在规范化培训,培训结束才能上岗,研究生一般不愿来基层。”
许慧是贵州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是考研时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因为分数线低一些。在得知被调剂后,因为不想去社区医院工作,还想过重考。”许慧说,读研期间,有些同学希望转做专科医生,虽然程序复杂、要多走几年“弯路”,但结合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觉得值得一试。谈到就业规划,许慧期望能去深圳发展,“据说当地社区医院发展较好”。
人才流失影响学科发展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刊发的这项研究纳入一项对东、中、西部3244名全科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中有“较高及以上离职意愿”的人占比达71.06%,反映出我国全科医生的总体离职意愿偏高。其中,中部地区离职意愿高于东部;在贵州,即便是纳入履约管理的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时有离职倾向者也达73.6%。
“这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的一个缩影。”南京市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申玉英表示,她曾随机摸查身边同事的情况,发现确实有部分人存在离职意愿。其中一部分是对本单位满意度不高,希望跳槽;另一部分对整个学科缺乏信心,希望转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全科医生工作繁重,同时还需不断学习和更迭知识、技术,让人力不从心。其次,薪酬待遇较低,总体上不如专科医生。加上收入往往与接诊量挂钩,工作价值感不高。第三,一些医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设备不够先进,很多医生觉得专业能力难以发挥,对职业前景不乐观。
当对职业的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人才流失,甚至可能影响学科发展。申玉英告诉记者,首当其冲的就是分级诊疗体系。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初级医疗服务工作,人手不足可能影响医疗质量,促使更多患者涌入二、三级医院就医,限制这些医院在解决疑难危重疾病方面发挥优势。随之而来的,还有医疗费用和财政负担增加。大型医院要想更好地诊治大批涌入的患者,就需雇佣更多医生、购买更多设备,运营成本势必增加,加重医保负担。此外,全科医生在诊疗时承担“重塑病人健康观念,改变就医尊医行为”的重要任务,更关注患者的综合需求。缺乏全科医生的关注和投入,将不利于医患关系和谐有序发展。
“全科医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起步较晚,从2018年国家卫健委要求每个综合型医院加快全科医学科建设起,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申玉英说,全科医生的主力在基层,队伍规模有限,若人才持续流失,未来学科发展将受极大限制。
建立更友好的职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全科医学队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方面,《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接连出台,政府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全国192家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每年培养约16万名毕业生。申玉英表示,社会各界应关注“全科医生离职意愿较高”这一现象背后传递出的紧急信号。全科医生是与民众直接紧密联系的健康顾问,担当着保障人民健康和支撑分级诊疗的“双重守门人”职责。只有建立更友好的职业环境,才能稳固人才队伍,推动社会医疗体系良性发展。
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政府在全科医学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岗位职责、职业前景,制定更清晰的定位和规划,明确其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薪酬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生工作条件。
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全科医生职业获得感不能只关注接诊数量,还应评价质量。建议着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医生业绩评价维度。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也应持续发挥力量,积极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
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科医生社会地位,是促使基层人才队伍更稳固的重要一环。全科医生承担着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责任,社会应对此形成共识并给予尊重。此外,媒体可加强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全科医学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