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雨汀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消除工业反式脂肪倡议5年成果”,5个国家因表现优异获得表彰。
反式脂肪是一种“坏脂肪”。研究发现,长期过多摄入会诱发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风险;提高血液黏稠度,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干扰必需脂肪酸代谢,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甚至和某些肿瘤的发病相关。反式脂肪在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比如我们吃牛羊肉、喝奶时可能微量摄入,真正要防范的是加工食品中的人造反式脂肪。如果在食品配料表中发现带“氢化”二字的配料,如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酸,以及精炼植物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就要高度警惕。
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推出名为“REPLACE(取代)”的指导意见,计划逐步在全球食品供应中停用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争取到2023年消除这些有害化合物。目前,全球共有53个国家实施消除食物中工业反式脂肪的政策,改善了37亿人的食物环境,占全球人口的46%,而5年前这一比例仅为6%。世卫组织预计,这些政策每年将挽救约18.3万人的生命。世卫组织最新公布的这份“5年成果”指出,虽然未能实现2018年制定的目标,但全球各地普遍取得了显著进展,丹麦、立陶宛、波兰、沙特阿拉伯和泰国表现最为突出。
丹麦是最早关注食物中反式脂肪的国家。1993年,丹麦营养委员会开始监测反式脂肪,2003年该国出台法律将反式脂肪的含量限制在每100克脂肪或油中低于2克,包括进口食品和餐馆食品。食品生产者一旦违反相关法律,将受到重罚,甚至面临牢狱之灾。经过30年努力,丹麦已基本实现消除食物中反式脂肪目标。2022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自反式脂肪禁令实施以来,丹麦人平均摄入的反式脂肪已降至1991年水平的10%,心脏病死亡率随之降低11%。
2017年,立陶宛卫生部长奥雷利尤斯·韦里加签署了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的命令,从2019年11月起,所有在立陶宛生产以及进口的食品均要求反式脂肪含量不得超过2克/100克。立陶宛营养和身体活动部门负责人阿曼·喀拉斯表示,该命令生效后,食品制造商将有义务提供更健康的食品,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健康产品将不会进口,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降低立陶宛人民的慢性病发病率。
波兰于2021年4月起推行反式脂肪禁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食品企业要履行三项义务:一是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反式脂肪含量不得高于2%,一旦超标立即下架;二是如果餐饮企业购买半成品、原材料进行加工,必须遵守相关操作流程,以保证反式脂肪含量在标准范围内;三是食品企业必须在包装上标明是否添加反式脂肪及其含量。
沙特阿拉伯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于2021年11月发布食品中反式脂肪使用要求: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部分氢化油;如果食品中含有全氢化油,反式脂肪含量不应超过产品总脂肪的2%;若食品中含有天然反式脂肪,含量不得超过总脂肪的5%;婴儿配方奶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奶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比例不应超过总脂肪的3%。
2019年,泰国公共卫生部颁布禁令,禁止生产、进口或销售经部分氢化油加工过的食品,特别是各类甜品店。若有违反者,将面临6个月至2年刑罚和5000~2万泰铢(约合人民币1006~4023元)罚款。泰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秘书长披帕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已召回含反式脂肪的食品,进口食品商需要提供许可证,确保含反式脂肪食品不再流入泰国市场,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食品生产、进口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