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西医结合的“加减乘除”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岐黄学者   魏  玮

在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医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一大特点是以整体观、系统论来看问题,但是会存在很多偶发性因素,有很多不确定性。现代医学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可重复、可量化,以还原论思想看问题,所谓科学的含义也在这里面体现出来。这正是中医学和西医学截然不同之处。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因此,传统医学也好,现代医学也好,都面临着调整的必要。就中医学来说,如何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做好传承,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去有效阐释中医学的原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中医学原理去证实现代医学的很多方面。

那么,中西医结合的工作该如何去做?我在这里不妨用“加减乘除”这几个字来加以概括。

所谓“加法”,就是中西医结合增加了患者的健康获益;“减法”就是减轻了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乘法”就是我们把这两种医学的成果交叉,将卫生经济学效益尽可能放大,让群众花很少的钱、很少的精力来解决一些非常难的问题;而“除法”就是中西医这两个不同的体系,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我们要找出二者最大的公约数,最终到患者那里,可以融会贯通为一种医学,也就是“1+1=1”。

以我在临床当中的思路为例。有的病人来了说胃痛,我会让他先做胃镜看看怎么回事,也有可能要做病理,就能够发现究竟是萎缩性胃炎、溃疡还是其他问题,然后再给患者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如果丢开了现代医学最擅长的诊断手段,明明患者是早期胃癌,却按照一般的胃痛来治,吃几回药当时好了,胃不疼了,可过一年半载演变成癌症了,那对患者是极不负责的。

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曾有一个口号,“消化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条生命”,这就是善莫大焉的工作,我们作为消化科大夫都必须有这样的责任感。而要做到这一点,诊断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把病情搞清楚,不能让患者盲目流动,诊断要规范,必要时要主动做胃镜筛查。

再以我们近年来开展的“脑肠轴”研究为例。最初在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提出了“副脑”的理念;后来直到2011年,才由美国加州大学梅耶教授提出了“脑-肠-微生态轴”的理念,认为肠道和大脑紧密相连,脑肠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影响肠内环境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又可以对情感和认知功能产生多重影响;脑肠互动紊乱与功能性和炎症性胃肠疾病、肥胖以及饮食障碍也关系密切。

实际上,这个概念也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地看待。

“脑-肠-微生态”这个理念的提出,就是从整体上去认知疾病、解决疾病。人体的病理生理机制极其复杂。就拿失眠来说,有时患者不一定要吃安眠药,只要把肠胃调理好了,可能就没事了;而同样是肚子痛,也不一定都要调理肠胃,有时患者好好睡一觉就没问题了。这不就是《黄帝内经》里强调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吗?

我们临床医生看病,一定要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各个系统、各个器官联系起来看问题,不能把疾病局限在盲人摸象的一个点上。也就是说,既要有还原论思想,更要具备系统论思想,这是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的学术思维模式。该用设备的时候用设备,该用仪器的时候用仪器,该上手术的时候就上手术,该用中药的时候就用中药,该用针灸的时候就用针灸,包括心理治疗、运动康复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拿来服务于人这个整体。

2020年,我们申报了一项“脑肠同调”的国家级课题。通过研究发现,一些脑病可以通过治肠来实现缓解。一位80多岁的湖北老教授,曾与家人走失,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来我科接受治疗。我们采用中药口服加药物灌肠的方法,一段时间后,老教授从刚开始谁都不认识,到出院时跟我们依依不舍,症状明显改善。这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医药、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创新的典型案例。

最后要强调的是,西医有西医的特点,中医有中医的特点,我们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坚持“患者利益第一”,因此要学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我们绝不能把自己局限起来,搞成地域的、流派的。既然你是一名医生,理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中医药技术,这样才能避免误诊、漏诊,充分满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