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冷培恩
本报特约记者 徐军
你听说过“上门除虫”服务吗?在美团、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以“上门除虫”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能搜出相当数量的“专业灭虫”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杀灭老鼠、蟑螂、跳蚤、白蚁、蚊蝇等。有统计显示,2022年国内有害生物防治市场规模约在350亿元左右,每年增长率不低于25%。无论从市场规模或增长量来看,这一行业的发展都引人关注。
除虫是个专业职业
林女士是湖南人,2023年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广州一所高中。住在学校安排的公寓中,她时不时就会看到“小强”(蟑螂)的身影,“抓也抓不完,而且最近还发现有老鼠进了房间。”在同事的推荐下,她在平台上找到一家“上门除虫”的公司。师傅上门翻箱倒柜,封堵了下水道口和空调穿墙孔,放了10多块粘鼠板抓住两只老鼠,又在水池下橱柜里点了灭蟑饵剂,就算完工了。据说,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半年以上无虫鼠。
人们俗称的“除虫”,其实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有害生物防制,主要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侵扰人类居住环境的有害昆虫和动物(如蚊、蝇、鼠、蟑、蚤等)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有效控制。早在2007年,“有害生物防制员”便被列入国家职业技能目录,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除虫师”。有机构预测,未来这一行业的就业缺口将达百万人。仅就美团平台上的数据看,截至2023年6月底,该平台已涌现出数千家提供“上门杀虫”服务的专业商户,较2020年上涨了12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28倍。费用方面,根据选择的消杀对象及房屋面积,价格从三四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冷培恩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有害生物防制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很多因素相关:一是承接政府创建卫生城市病媒生物控制业务,或者一些对公共区域病媒生物进行控制的业务在增加;二是来自商业机构的业务量也在持续增长,如一些食品工厂、药厂、商业综合体、餐厅等对环境卫生要求较高的企业,对有害生物防制有刚需;其三,家庭需求量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加。
家庭业务占比仍旧较低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有害生物防制市场虽然增长快,起步却不算早。据冷培恩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乃至上世纪90年代,有害生物防制主要由各地爱卫办或街道管理的除害站承担;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害生物防制越来越多地交给企业来承担。而在欧美,从事有害生物防制的企业,有些已有百年历史,比如美国的奥肯公司(ORKIN)。
除起步较晚,国内和欧美国家的有害生物防制企业也有较大的业务构成差异。冷培恩说,欧美国家的有害生物防制市场上,家庭业务可以占到整个市场规模的6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不足10%。在他看来,导致如此大差别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国内居民还没有太多的除虫意识和习惯,或者常常自主消杀,除非面对一些特殊的虫害,比如白蚁。”
冷培恩认为,对于一些虫害,居民确实可以选择自己动手,但专业除虫服务也有其不可替代性。专业人员提供的清除服务更专业和科学。比如,他们了解虫害的习性,能更精准判断出虫害产生的根源,最终达到治标又治本,维持较长时间的效果。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灭虫公司在介绍其业务时,都会特别打出“质保一年”“质保半年”等宣传。
强调科学、安全、规范、有效操作
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有害生物防制市场的规模正在激增,通常会有几百家大小不一的此类企业。这种发展也吸纳着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其中。
冷培恩告诉记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在企业内担任管理、技术、质量控制等岗位。“管理人员大部分具备高学历背景,他们多是来自医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等相关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甚至不乏硕士和博士。一线从业人员则多是高中及以上学历的30岁左右男性,上岗前接受来自行业协会或企业的专业培训。”据介绍,有害生物防制员目前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技能”等级,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四个等级。通过相关考试考核,就可以获得职业技能的晋升,在收入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回报。
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常常引起盲目无序的竞争,导致消费者体验下降。冷培恩强调,有害生物防制行业施用的灭鼠剂、杀虫剂属于农药管理范畴,不适当使用可能会对人员、环境等造成危害,因此,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至少还需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要加强管理,比如,《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对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机构提出了备案管理的要求,并要求规范使用药物和器械,禁止使用急性、剧毒等违禁药物或者伪劣器械;行业协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并实施相关行业规范,依法开展专业培训、服务质量评估和等级评定等工作。二是要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强调科学、安全、规范、有效操作,而不能在无专业知识、技能背景下胡乱用药。第三,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和服务作用不容忽视,行业协会应该帮助企业和从业人员开展包括技术培训、企业资质等级和信用评定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