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果蔬冷链产业要补缺口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乃郗

本报记者 任琳贤

在跨地域、跨季节蔬果供应量不断上涨的今天,果蔬冷链运输已悄然变成“刚需”,但这种“刚需”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还处于偏低水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23年全年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显示,我国肉类、水产品的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78%和80%,果蔬的产地低温处理率仅为23%。

损耗果蔬可满足两亿人基本营养需求

冷链运输是指在食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各环节中,始终保持特定低温环境,以确保食品品质、减少损耗的系统性工程。果蔬由于含水量高,组织脆嫩,在收购、运输、存储过程中极易腐损。果蔬采摘后,细胞会持续进行呼吸并释放热量,加之表面细菌分解和内部蛋白酶作用,可导致果蔬品质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因此,大多数果蔬都需要在采摘后的1小时内进行低温处理,使其进入“冬眠状态”。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冷链体系,易腐食品在物流中的冷藏率高达80%。以果蔬商品为例,其处理运输流程是一条完整的冷链:采摘→田间预冷→批发站或集散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或集散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这套措施将果蔬在加工和运输环节的损耗率控制在1%~2%。

在我国,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傅娟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冷链“断链”导致的农产品腐损率是发达国家的1~2倍,果蔬腐坏情况尤为严重。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数据估算,我国每年因冷链“断链”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浪费,经济损失超千亿元。新华社也曾报道,我国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

建立田头冷库更适合国情

“无论从农民生产减损角度,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角度来看,发展和建设果蔬冷链都十分必要,但我国国情与欧美等国家不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乃郗说,发达国家大多地广人稀,农产品生产规模大且集中,消费也比较集中,人们都在大型超市购买果蔬,所以冷链构建简单高效。我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不同季节、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产品不同,供应季节也不同,再加上国人饮食丰富,果蔬消费多元,形成了跨地域、跨季节的果蔬物流结构,可谓极其复杂。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种植专业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果蔬的价格相对种植成本较高,我国则相对低廉,从经济成本出发,就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果蔬冷链运输率。

我国应当有独特的冷链发展路径,尤其要大力补齐田间地头的产地冷库建设。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鼓励推广移动冷库、预冷设施等应用,完善果蔬“最先一公里”冷链配套设施。截至2023年底,我国冷库总量约为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高标准冷库占比有所提高,达到约62%。

刘乃郗说:“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果蔬物流供应链已比较成熟,多数蔬菜在采摘后的两三天内便能送达消费者餐桌,大部分水果在采摘后一周内也能送到消费者手中。除了一些反季、出口产品,大部分果蔬都依赖普通车辆配备的保温箱、隔热棉和蓄冷剂等保温措施,虽可满足消费需求,但损耗巨大。”目前,各地都在集中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果蔬产地愈加集中,有利于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但也可能导致市场时空错配,并因各种复杂变化面临更大的市场错配风险。比如,去年入冬后,多地大白菜、芹菜、萝卜、大葱因无法及时销售,价格暴跌,农户甚至直接将菜铲掉或回田;今年春节前后,受到大雪与冻雨天气影响,产地市场供应能力不足,果蔬价格又大幅上升。

有数据统计,每年生产的果蔬中,60%为当季销售,其余35%~40%需要冷藏。因此,如果能在田头建立冷库,让农民将果蔬暂时储存起来,就可以慢慢错峰销售,消解农民卖菜难的问题。供给端市场应变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促进农产品减损、提质、增供、增效,也可以成为农产品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山东大樱桃、丹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其地域品牌的壮大就与冷库建设密不可分。

果蔬冷链行业有三项重要任务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特别提到“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刘乃郗表示,近年来冷链物流建设已有很大发展,但整体来看,果蔬冷链行业发展还处于缺资金、缺技术的状态,尚在专业化初级阶段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如此,农业企业也多有观望。

长远来看,果蔬冷链的各个环节肯定要不断完善和充实,但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必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做到循序渐进。刘乃郗说,当前果蔬冷链行业有三项重要任务:继续推动产地和销地冷库建设补齐设施能力短板,以点带面,培育一批有担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冷藏车技术创新,例如一些发达地区已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冷藏车,能够充分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升冷链物流运营和配送服务专业水平,尽可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毁损率,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