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老人眼里有了光亮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一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守字

女性肩负着孕育生命的伟大职责,她们的生命就像花儿一样,从最初朵朵蓓蕾的绽放,再到开到荼蘼的繁花。当她们步入暮年之后,又非常容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诸如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症、心脑血管病、抑郁症等,所以在这一阶段她们更需要呵护、温暖和关照。医学人文就是这样一束温暖的光,照射进朵朵“繁花”的生命旅程中。

今年春节前夕,我所在的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一科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梁奶奶(化名)。她因为服用了过量安眠药,处于重度昏迷状态,由家属送来医院急诊科抢救,之后又转入精神心理病房进一步治疗。

梁奶奶已90岁高龄,身患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经受了多年慢性疾病的困扰,同时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服用安眠药自杀之前,她已经绝食多日了,子女们为了她的安全寸步不离,身心疲惫。即使这样,在一个夜晚,老人还是偷偷服用了过量的镇静催眠药物。

经过医院积极抢救,梁奶奶慢慢苏醒过来了,但她还是拒绝吃饭。护士长多次给老人进行心理安抚,陪老人聊天,亲手给老人一勺一勺地喂饭。但每次老人也就是应付着吃上几口,有时候把饭含在嘴里,就是不下咽。

经过慢慢接触,我发现梁奶奶有严重的厌世情绪,经常絮絮叨叨重复着“让我去死吧”之类的话。如何让老人恢复活下去的信心,是我们下一步的治疗重点。在常规的抗抑郁药物基础上,我决定使用“回忆疗法”这一非药物治疗的办法。

“回忆疗法”常常应用于有认知障碍或精神心理问题的老人。对认知障碍的老人,视觉或者听觉的感官刺激有助勾起老人生动的回忆;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老人,音乐、芳香气息、相册或者纪念品都会安抚老人的情绪,唤起他(她)对既往生活的美好记忆,重拾生的信念。

通过和梁奶奶的儿子交流,我们得知老人的一些故事。她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上海,从小家境优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事业有成且家庭美满。

知道梁奶奶是上海人,我就用平板电脑给梁奶奶播放前不久的热门电视剧《繁花》沪语版,开始老人家还闭着眼睛,但听到熟悉的家乡话,她会漫不经心地瞄上几眼,再后来也能看上一会了。

看到老人的情绪有了改善,我就和她聊起家常。老人早点就读于上海民立女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某科研机构就职,一生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她的丈夫也是做科研的同行,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让她最引以自豪的是她本人曾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特殊贡献,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奖。她的两个孩子也都学业有成,儿子是美国名校的教授。

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老人一扫平日里的郁郁寡欢,眼睛里也有了光亮。在和老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不断地给老人点赞,还鼓励她用上海话和大家打招呼,病房里洋溢着久违的欢声笑语。以后我们就时不时陪老人聊家常,攀谈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和市井街巷往事,老人家的抑郁情绪逐渐改善,进食也恢复了正常。

但梁奶奶的情绪偶尔还会有些波动。一次我们给同病房的另一位昏迷病人查房时,我跟大夫们说:“我们要尊重家属意愿和自然规律,做好临终关怀工作。”

听到这句话,梁奶奶立刻问了一句:“我怎么才能像她一样呢?”我意识到老人家可能还有自杀念头,于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说那位患者是重度脑梗死,处于昏迷状态,家人放弃了治疗,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天意。“您的病并没有那么重,只是心脏出了一些问题,咱们也要顺应天意,这是上天还想让您继续好好活着!”经过耐心劝导,老人的情绪又有了明显好转。

除夕那一天,梁奶奶的子女来接她出院了,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回家迎接龙年新春佳节。

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的规模将超过7700万,失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问题。由于疾病、意外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更加大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全部失能的风险,影响着千万家庭的幸福指数。

和梁奶奶有同样经历的许多老人,她们已经阅尽波澜,人生的繁华落尽后,特别需要有一个最后停靠的港湾。“有时去治愈(有形的躯体疾病),常常去帮助(缓解无形的心理压力),总是去安慰(失落的灵魂)”。积极传播医学人文理念,从细节处落实人性化、多元化的人文关怀举措,让医学更有温度,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