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五组问题“打探”长辈身体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  琳

本报记者     田雨汀

子女给老人打电话或回家探望时,都会问问他们身体如何,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挺好的,不用担心”。但是,也有部分老人不愿说“真话”,直到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才被子女带去医院就诊。究竟怎么问才能真正了解长辈的身体情况?本期,《生命时报》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为大家支支招。

“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通常无法仅靠观察得出。”康琳表示,这就需要子女多问、多听、多观察,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用聊天的方式评估老人状态,亲切自然、快速有效。

问题1

最近睡得好不好?

延伸提问:几点上床睡觉?一晚上能睡几个小时?经常做梦吗?醒来觉得累不累?

统计显示,四至七成老人存在睡眠障碍,包括睡眠短、入睡难、醒得早、多梦等。康琳表示,老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功能减退,褪黑素分泌相应减少,比年轻人“觉少”是正常现象,但也应保证每天5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如果老人回答“多梦”“起床后疲乏、困倦”等,可能是情绪异常或经历了夜间低氧等,子女应重点关注,必要时带老人就医做睡眠呼吸监测。晚上睡不好的老人,可以白天午睡0.5小时左右,但避免时间太长影响夜间睡眠。

问题2

最近在追什么电视剧?

延伸提问:能不能跟我说说里面的剧情?看字幕费力吗?能听清电视的声音吗?

老人如果爱看电视,其实有助子女更全面地了解其记忆、视力和听力情况。老人如果记不住剧中主人公名字,或难以复述简单剧情,子女要多观察其记忆力是否正常。

老人若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黄绿视、头痛等,需要进一步排查近视镜、老花镜度数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等。康琳强调,每个人散光、近远视的度数不同,需要到医院验光,获得准确度数后再配镜,老人切勿随意使用他人的花镜。眼前出现黑影或“飞蚊”可能是玻璃体混浊,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有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务必及时治疗。

听力下降会影响情绪,导致交流闭塞、社交隔离,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如果老人抱怨电视声音小,子女回家时需留心观察:当与老人同处一个房间,用正常声音说话时,老人是否不看向自己的脸就听不清。一旦存在,说明老人听力下降,需及时配助听器改善。建议老人避免长时间追剧、久坐,以免导致体能下降。

问题3

最近外出买菜、散步时,走路、上下楼费不费劲?

延伸提问:走路有没有变慢?关节疼不疼?起身时容易头晕吗?最近有没有摔过?

如果老人原本能一口气爬4层,现在爬2层就要停下歇一歇,可能是心肺功能和活动能力下降;如果老人平时还会出现活动后胸痛的症状,需警惕心肌缺血。

步速是衡量躯体功能的指标之一,且敏感性较高。“子女和老人散步时要注意观察,若原本两人能并排走,但现在老人经常走着走着就被落到后面,说明老人躯体功能下降,可能出现肌少症、躯干或四肢关节问题。”康琳说。

子女在家时,可以注意观察老人从椅子、沙发或床边起身时,是否需要双手用力撑起,或扶住周围物体才能起身。如果是,说明老人下肢肌力、机体协调稳定性下降或存在腰椎退变、膝关节炎等骨关节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移动能力,也容易增加跌倒风险。老人一年内摔倒次数若大于3次,说明躯体功能出现明显下降,需要十分警惕。

问题4

最近有没有遇到烦心事?

延伸提问:除了做家务,有没有经常出去锻炼?跳广场舞有没有认识新伙伴?

有研究显示,我国老人焦虑症状检出率达12.15%。日常琐事给老人带来的烦恼,可能比子女想象中的更严重。老人总窝在家中,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社交隔离,可能越来越排斥社交,形成恶性循环,对心理健康不利。康琳表示,老人可以通过兴趣爱好结识新朋友,时不时小聚或外出游玩,有助减少孤独、抑郁等情绪,提升生活幸福感。建议子女打电话、回家时多听老人说话,给他们一个倾诉的窗口,避免坏情绪积压,同时引导他们走出家门,拓展社交圈。

问题5

最近胃口如何?吃饭香不香?

延伸提问:每餐合理搭配主食、肉类和蔬菜了吗?饮水量够不够?有没有记得吃水果?排便有没有异常?

胃口好、吃饭香是长寿的前提之一,也是老人心理状态、咀嚼功能、口腔健康的体现。如果老人没有食欲,咀嚼、吞咽功能下降,或口腔环境较差,有蛀牙、牙周炎等,进食就会比较困难,需要积极治疗。如果饭量突然减少,可能是近期情绪较差,子女要关注有无生活事件。老人若排便习惯、颜色改变,要警惕消化道问题;若体重3~6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下降,且超过自身体重10%,应排查代谢性疾病及消化道等部位的肿瘤。

日常生活中,子女要提醒老人三餐合理搭配,充足饮水,多吃新鲜果蔬、吃够肉蛋奶、主食不能省,保证其每日摄入足量、均衡的营养素。

康琳提醒,按时带老人体检十分必要,但要避免过度关注异常指标。平日里,子女有空多回家看看,给老人更多陪伴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