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不放弃每个娇嫩的小生命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副主任医师  沈艳华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  邹  楠

本报记者  牛雨蕾   

本报特约记者  江大红

3月初的北京,风仍旧凛冽,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却满是暖意,这里常年吹着24℃~26℃的暖风,提供最适宜新生儿成长的温度。新生儿中心副主任医师沈艳华在这一干就是22年,和同事们精心“养大”无数个孩子。

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沈艳华(右)、邹楠正在为新生儿治疗。王佳斯摄

有些患儿只有手掌大,一瓶矿泉水的重量

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位于一栋新建急救大楼的5层。一走进去就能看到一排明亮的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般收治出生28天内(或纠正胎龄后28天内)的患儿,大多是患危重症的新生儿及早产儿。护士邹楠说:“我们收治的孩子有的特别小,甚至只有手掌大小,体重仅450克,约一瓶矿泉水的重量。他们的心脏仅鸽子蛋大小,血管细如发丝。”

沈艳华介绍,住到这里的超早产儿大部分要闯三道难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医护人员通过呼吸机、药物等手段帮助他们。孕周特别小的早产儿因吸吮力弱、吞咽功能不协调,自己不能吃奶,需要医护经胃肠管饲法耐心喂养,一点点增加奶量,促进体重慢慢增长。为了监测每个孩子的生长趋势,主管医生会给他们画生长曲线图,每天看到“小宝贝”沿生长趋势茁壮成长是医护最开心的事。

考虑不同阶段患儿“闯关”对环境的需求,也为了方便救治,NICU分为重症室、早产儿监护室、普通病室及隔离室等区域。每间病房内置4个暖箱,容纳4位患儿,全科室40张床位。

NICU为无陪护病房,因为这里的新生儿大多病情危重,需要安静、干净的环境。但为了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会安排妈妈参与“袋鼠式护理”。沈艳华介绍,他们单独开辟了一个房间,对符合要求的孩子,会邀请新手妈妈进病房,鼓励其给孩子抚触、喂奶等,医护人员会手把手教。她说:“很多新手妈妈第一次见到孩子时觉得太小了,都不敢碰,慢慢就熟悉了。看着宝宝安静地趴在自己怀里,妈妈的焦虑也缓解了。”

手机24小时开机,睡前将铃声开到最大

晚上睡觉前,将手机关机或静音是很多人的习惯。但24小时开机的沈艳华正好相反,负责NICU期间的每个晚上,她睡前都会特意把手机铃开到最大,生怕病房里的宝宝有紧急情况时同事找不到她。很多个午夜零点后,电话铃在睡梦中响起,沈艳华听着同事的汇报,迅速给出诊疗建议,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马上赶往医院抢救。自幼怕黑的她,因为对孩子和职业的热爱,习惯了一个人半夜打车赶往医院。即便是春节假期,她也会主动来医院看孩子们。她说:“既然孩子们‘养’在这儿,我们就得负起责任。”

记者在沈艳华办公室看到一条白色哈达,问起背后的故事。沈艳华介绍道,这是一位西藏重症患儿小希(化名)家长送的。小希出生17天时出现呼吸困难,当地医院救治不理想,就转到北京儿童医院。到达当天,检查发现孩子右侧肺气肿严重,以致左肺受压明显,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沈艳华深知孩子右侧大叶性肺气肿,在机械通气下可能使肺气肿更严重,但若不用呼吸机,患儿可能就会因呼吸困难很快死亡。时间紧迫,她积极安排支气管镜和肺CT等检查,并去影像中心请主任帮助阅片。

与此同时,一场涵盖胸外、呼吸、影像等多学科的会诊迅速开展,孩子确诊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大叶性肺气肿,专家们最终达成手术决定。但小希父母为藏族,不会说普通话,最后在远程翻译人员的帮助下,经多次沟通,家长最终同意手术。

手术非常顺利,但术后的监护仍是道难关。患儿右上肺叶切除,剩下的右侧中下肺还发育不良,患儿能否闯过这一关、脱离呼吸机是巨大的挑战。NICU的医护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护孩子的生命体征,时时评估患儿情况,沈艳华每天下班后仍继续守在病房,她说:“回家也不踏实,还不如在医院安心。”

在NICU医护的精心照料下,小希住了20余天院,恢复得不错,撤下了呼吸机,体重也长了上来。小希父母非常开心,出院前特意送来哈达感谢。沈艳华笑着说:“小希妈妈现在还会给我发微信,分享孩子的进步。能帮到孩子,我特别开心、欣慰,感觉一切辛苦都值了。”

沈艳华说,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最忙的时候,今年年初最忙时有20多个病人要上呼吸机。每个孩子都需要精心照料,大家也都习惯了忙碌的生活。

除了孩子们的日常救治工作,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还是北京市重症新生儿转运中心,承担重症新生儿转运工作。有暖箱、呼吸机等设备的转运抢救床,就停放在NICU,和医护一起随时待命。只要24小时待机的转运电话一响,值班医护就迅速出动,因为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要第一时间把娇嫩的新生命接到这里,进行抢救。忙的时候,他们一个月要转运40多个孩子,不少在夜间。如果孩子病情重,当时就要紧急救治,转运花的时间就更长。

时刻观察每个孩子,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重症新生儿的护理比一般护理工作要求更高。邹楠感觉自己每天都像在走钢丝,需时刻专业在线,又保持最大的专心、耐心、细心,照料好孩子的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信号。

每天,邹楠和其他护士会给宝宝洗澡、护理口腔、消毒脐部,然后量体重、测血糖,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患儿抓伤自己。每隔2~3小时,她们还要给孩子们喂一次奶,由配奶室配送,一部分是配方奶,一部分是家长送来的母乳,奶量需根据宝宝体重精密计算。邹楠介绍,有些患儿由于发育不完善,喂奶时会呛咳,就需使用“重力喂养”技术,即将胃管缓慢放置于患儿胃内,再把注射器针筒与胃管连接,通过重力作用使奶液匀速、缓慢流入胃中。医护操作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经皮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参数,避免出现胃食管反流窒息的危险。

除了护理,他们还要时刻观察患儿的变化,将宝宝每日体重、摄入奶量、尿裤重量等详细记录,以便计算全天的摄入和排出。沈艳华介绍,新生儿跟其他患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会语言表达,因此他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全面查体、观察病情,结合护士记录的数据来判断病情的进展。

此外,宝宝的每一次哭闹、嗜睡、吃不进奶等反应也需医护人员重视并谨慎对待,监护室里的医生护士时刻都在观察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情况。邹楠说:“跟宝宝的每一次接触都是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

“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顽强”

守在病房外的家长,最挂念的就是孩子的生命。沈艳华称,目前北京儿童医院NICU一年约能收治1000例患儿,治愈率达98%以上。她感慨道:“大家可能觉得,在这里工作会看到生命的脆弱,但我在这里看到的反而是生命的伟大和顽强。”

已工作22年的沈艳华说,虽然辛苦,但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反而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这份工作让自己有机会去帮助和见证这么多孩子慢慢痊愈,庆幸自己的人生因此收获更多感动。她还记得12年前和同事救治过一对26周早产儿双胞胎,他们现在完全和正常孩子一样。每年过生日时,他们都会来科室看望医护,每次都像过年一样,特别开心。邹楠说:“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但每天都在承担‘妈妈’这一角色,也愿意将母爱分给每个患儿。”

在采访尾声,对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救治工作,沈艳华给出了建议:一是建立信心。新生患儿闯关,关关不易,家长要相信孩子顽强的生命力,也要相信医生。二是避免过于焦虑。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焦虑在所难免,但也建议学会调节,情绪低落会影响母乳。临床中,医生时常需要先安慰家属,再沟通孩子的治疗细节。三是学会沟通。建议家长与医护人员沟通时避免情绪激动,保持理性,积极配合医生,坚持给孩子送母乳,医患共同与孩子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