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减盐,家庭是主阵地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副研究员  张晓畅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盐乃“百味之首”,但吃盐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引起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与西方国家的膳食习惯不同,我国居民摄入的盐,超七成来自家庭烹饪时添加的盐。如何有效控制盐摄入量,事关国人健康。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

“国人盐摄入量普遍偏高,习惯咸口食物,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副研究员张晓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并将减盐作为控制慢病的最佳干预措施之一。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9.3克,再加上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及食物本身含有的钠,实际盐摄入量在12克左右。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减盐活动,包括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项目、“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等,但居民盐摄入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有必要并针对负责采买和做饭的家庭主厨制定综合减盐措施,并科学评估其效果。”张晓畅表示。

研究团队对我国6个省、60个社区进行研究,社区按照1∶1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个月,选取其中788个家庭进行效果评估。对干预组进行的减盐干预措施,包括减盐健康教育讲座、盐摄入量监测及社区减盐支持环境建设等,对照组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盐摄入量平均下降0.9克/天,24小时尿钠水平下降显著,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毫米汞柱、1.1毫米汞柱。“研究结果说明,针对家庭的综合减盐干预措施,对降低盐摄入量和血压具有明显效果。”张晓畅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减少20%。研究证据表明,可将干预措施推广至全国,乃至其他以家庭烹饪为主要盐摄入来源的国家。

张晓畅表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主厨负责食物的采买和烹调,所以针对家庭主厨的减盐干预措施也可以带动其他家庭成员,直接影响全家人的饮食习惯,降低整个家庭的盐摄入量。研究使用的家庭综合减盐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三方面:1.建设社区减盐支持环境,通过海报、折页、视频、广播等形式传播减盐健康知识;2.减盐健康教育讲座,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要求家庭主厨参加,鼓励家庭成员同行,为他们讲授日常减盐的具体方法;3.七天盐摄入量监测,让参与对象了解自己及家人的盐摄入量,根据每次监测结果制定减盐目标,并给予具体建议。这套综合减盐措施简单易行,能增强家庭成员对减盐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减盐行为的积极转变,形成良好的健康饮食氛围。

不过,家庭减盐也存在一定难度,即如何保证大家都能遵循减盐方案。“对此,我们制作了简单易懂的科普材料,把科学理论转化为通俗的语言,再讲授给老百姓,并帮他们树立减盐的决心和信心,循序渐进地减盐。”张晓畅表示,研究人员还开发了“7天盐监测”软件,让居民能在手机上记录一周的用盐情况,自助查看分析结果。

要想将减盐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烹饪的点滴做起。“炒菜时少放5%~10%的盐,不仅不会影响菜肴口味,还能让味蕾和机体对盐味的需求逐渐降低,有助品尝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张晓畅建议,可以使用限盐勺、限盐罐,一个三口之家,一日三餐平均每顿饭只需两勺半的盐(2克盐勺);如果加了酱油或其他调料,适当少放盐,也可以选择低盐酱油;少吃腐乳、咸菜等腌制食品,以及熟食肉类、罐头等加工肉制品;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主动要求少放盐;学点烹调减盐技巧,出锅前放盐、以天然香料或佐料(葱、姜、蒜等)代盐;有些方便食品和零食,虽然尝起来不太咸,但也是“含盐大户”,如面包、饼干、挂面、话梅、锅巴、咸味瓜子等,要尽量少吃;购物时多看营养成分表,选择低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