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肾性贫血规范诊疗高峰论坛•华东站在上海召开

2024年3月27日,肾性贫血规范诊疗高峰论坛•华东站在上海举行,该会议汇聚了来自华东等地区的多位肾内科专家,分别就肾性贫血的管理现状、药物研究进展等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丁小强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肾性贫血显著增加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卒中、肾病进展及死亡风险,虽然短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临床使用多年,但目前的达标率仍有待提高,并且存在低反应和心血管安全性风险,而研发长效制剂,持续性、高选择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激动剂,减少注射次数是未来肾性贫血的发展方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主任杨向东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肾性贫血管理的现状,她指出,我国CKD患者人群庞大,肾性贫血是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随着肾功能的不断下降,肾性贫血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到了透析阶段,绝大多数患者(>90%)存在贫血。

然而,我国有相当多的CKD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贫血,真正接受治疗的患者更少。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红蛋白(Hb)达标率也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Hb>110g/L)已多次被写进卫健委的质控改进目标,2023年6月《中国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生培训手册》中也进行了更新,这些都将有助实现肾性贫血的规范化诊疗。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孙世仁教授紧接着介绍了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他指出EPO生成不足是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氨甲酰化导致的EPO活性丧失、营养物质(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尿毒症毒素导致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炎症/铁调素介导的铁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等也会引起或加重肾性贫血的发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章晓燕教授总结了目前国内肾性贫血治疗现状与挑战,并指出肾性贫血领域面临以下治疗困境:一是rHuEPO 反应性个体差异大,低反应性患者更易发生肾脏事件;二是高剂量 rHuEPO 影响患者预后,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最后,血红蛋白变异性高,增加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范秋灵教授分享了肾性贫血药物的研发进展。据介绍,长效rHuEPO和EPO融合蛋白均有新药物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有望进一步获批,作为长效药物为肾性贫血患者带来获益。多款口服HIF-PHI已在全球范围内上市,但HIF-PHI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众多针对肾性贫血的新治疗方式处于动物研究或早期临床阶段,例如IIA型激活素受体融合蛋白、胚胎外胚层发育(EED)蛋白抑制剂、FGF23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等,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肾性贫血机制,为肾性贫血患者带来更多样的药物选择。

复旦大学药学院程能能教授对EPO模拟肽——培莫沙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认为培莫沙肽的独特结构优势能够增强其对EPO受体的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并从受体动力学角度解释了培莫沙肽实现长效促红的原因,并指出Hb持久稳定达标取决于维持EPO受体适度激活的时间,而不是短时激活的强度,从而为肾性贫血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最后,丁小强教授总结认为,此次肾性贫血诊疗高峰论坛内容精彩丰富,新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上市将有助于改善肾性贫血的管理,期待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用药经验,以指导肾性贫血的规范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