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生多倾听病人的感受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  岳□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庞  宇□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主任医师  阎小萍

本报记者  张  健

俗话说,久病成医。对于疾病的感受和症状细节,也许没有人比真正经历病痛的患者更了解。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患者对疾病的描述举足轻重,需要医生认真聆听。但近期,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在《风湿病学》杂志刊发的研究显示,患者在诊疗时对病情的自述和评估常常被医生忽视。

不少医生忽视患者自述

上述研究纳入400多名临床医生和676名患者诊疗数据,以神经精神性狼疮为例,探讨医生诊断时对13种疾病证据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医生在诊断中,将患者对疾病的看法排在最后,并认为患者常常淡化或夸大自身症状。46%的受访患者称,医生从未或很少询问他们对疾病的自评;仅4%的受访医生认为,患者自评是最有价值的三种证据之一。此外,临床诊断中存在性别偏见,女性患者更多地被告知其症状恶化源于精神因素,而男性医生更可能认为患者夸大症状。

研究指出,医生对患者自述的不相信和忽视,造就了“非常不安全的(医疗)环境”。有患者称:“当我看病时,我对身体的处置权好像被剥夺了,我的感受也无关紧要。”有24%的患者称,他们对疾病的自我评估从未或很少与临床医生一致。而这种临床诊断增加了医生误诊或漏诊的几率。研究通讯作者梅兰妮·斯隆称:“医生倾听和重视患者的感受以及他们对症状的理解非常重要,尤其对长期患病者来说。毕竟,他们才是经历疾病苦痛的人。”

我国也存在患者自述被医生忽视的情况。北京一位中年患者吕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因胃部不适而就医。当时,医生看诊不到3分钟,就要求做胃镜检查。之后,虽然检查结果未显示异常,但因吕女士仍觉得不适,医生就开了一些护胃药物。一段时间后,吕女士依然腹胀疼痛,便前往另一家医院就诊。“那次看病时,医生详细问了我的发病症状、睡眠情况、饮食习惯等,还倾听了近期我在工作中遭遇的压力,最终加开了一种抗焦虑药物,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吕女士事后总结,如果首次就诊时,医生也能多听自己说说,也许问题早就能得到解决。

效率至上催生“家长式诊断”

“上述研究揭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表示,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称患者为“我的老师”。在医患沟通中更有一个“门把手效应”,即患者在诊疗结束准备起身离开时,或已出门但手还捏着门把手时,突然想起某个之前打算咨询或问过但没明白的事,于是赶紧回头再次询问医生。这时,患者往往会说出很关键的消息,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甚至推翻第一诊断。这些都强调了患者自述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新型循证医学模式转变,医生的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所用药械也更先进,但传统医生把患者当成“授业恩师”的氛围逐步淡化。王岳表示,不少医生在现实中践行着“家长式诊断”,即医生认为自己对疾病了解更深,希望患者像孩子一样听从“家长”指示。最典型的想法是,医生觉得“作为患者你不需要懂,我懂就行。你也不需要问什么,乖乖按我说的做就行。都是为了你好,我还能害你吗?”这种职业傲慢使不少医生看诊时常常打断或忽视患者讲述,这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也易引发医患矛盾。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主任医师阎小萍表示,医生学会倾听很重要,但有些疾病的误诊、漏诊源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不能全归因于医患沟通。上述研究提到的风湿病原本就有十大类近200种疾病,因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等不同,受损器官或部位也不同,临床上很容易发生误诊、漏诊。

在王岳看来,造成“家长式诊断”的最核心问题是医生繁重的工作量。王岳曾组织研究生对来北京就医的患者进行调研,发现患者对看诊时长的心理预期为5~6分钟,但医生看诊平均只花3分钟,少数医生看诊时间更长。北京胸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庞宇称,大医院医生的门诊量很大,加之很多患者陈述病史时不知从何说起,且往往没有重点,门诊逐渐形成“医生问患者答,问完之后看检查,看过之后下诊断”的模式。另外,很多三甲医院门诊接待大量常见病患者,多数患者的陈述千篇一律,有的门诊医生听几句就“成竹于胸”,导致“家长式诊断”。

建议推行首诊6分钟制度

在王岳和庞宇看来,避免“家长式诊断”首先在于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目前,三甲医院医生接诊的患者中,有70%为常见病。但大型医院医生更应解决的是疑难杂症,普通患者首诊应在基层。王岳建议推行“首诊6分钟制度”。近年,湖北省多家医院和北京佑安医院等先后试点,试行门诊限号管理,保证每名患者至少能看诊6分钟。

阎小萍表示,医患沟通的主动权很大程度掌握在医生手里。医生在有限的看诊时间中,可适时重复患者的话,引导其描述病情;精炼语言,通过生活化表达解释清楚疾病的来龙去脉,并给出具体的生活化建议和指导。此外,医生与患者沟通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向患者提供疾病知识是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义务。现在不少医生忽略了这一步,还频频抱怨患者通过社交网站了解错误信息。79岁的阎小萍非常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医学科普,直到现在依然会录制短视频分享风湿病防治知识,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阎奶奶”。

王岳呼吁,更多医生应提高意识,将患者视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员,并通过医疗科普等方式缩小医患之间在专业知识上的差距,能让医疗越来越安全。另外,医院还可从管理方面着手,倒逼医生转变思想观念,比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过去5年就要求所有四级手术均实施术前谈话,并进行录音录像,倒逼医生关注患者,让患者参与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