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酸奶饮料化”不利长远发展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 张养东

本报特约记者 王为民

奶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之一。但奇怪的是,牛奶消费市场最近几年却较为低迷,疫情前保持在2.9%左右的年增幅,在三年疫情中下降至0.7%,2023年前9个月更是出现市场规模下滑2.5%的情况。业内认为,这种下滑或许是受到了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的拖累。

据尼尔森IQ零研数据,2023年1月至9月,低温酸奶全国线下销售额同比下滑8.7%,销售量同比下滑10.2%;常温酸奶销售额同比下滑16.9%,销售量同比下滑18.4%。2024年春节期间的销售数据同样惨淡,酸奶类目的销售额降幅达到了惊人的21.01%。记者调查发现,2024年,酸奶市场悄然打响了一场价格战。无论是主打健康无糖的简爱酸奶,还是更加平民的君乐宝酸奶等,都在大幅降价促销。而在2023年,160克的天友大红枣酸奶实际零售均价较标签价下降14%~22%;高端的卡士酸奶,原味鲜酪乳三联杯款价格降幅一路从年初的9%跌至年底的13%。

2023年的半年报业绩会上,蒙牛总裁指出,酸奶业绩的下滑,是因为目前常温酸奶本身的价值没有真正做出来,过度饮料化对常温酸奶品类发展不仅没带来帮助,反而消耗了消费者的信任,变成可有可无的产品。

什么叫酸奶饮料化?字面意义就是把酸奶当作饮料,比如超市里常见的酸酸乳、酸奶饮料等,更像一种饮料,而非酸奶。按照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的规定,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其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酸奶、风味酸奶、风味发酵乳。酸奶必须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辅以特定细菌发酵,不添加其他原料;而风味酸奶和风味发酵乳,保证80%以上的原料是生牛(羊)乳或乳粉即可,可添加其他原料。由此可见,真正的酸奶更加纯粹,风味酸奶和风味发酵乳则“风味”更好。

含乳饮料其实不属于发酵乳。它需要遵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2022年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22),二是现行有效的《含乳饮料》(GB/T 21732)标准。后者规定,含乳饮料应是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及适量辅料,经配制或发酵而成的饮料制品,且来自乳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0.7%以上,可称为乳饮料、乳饮品。

理论上说,从名称大致可以推断产品类别,但鉴于这类乳制品分类复杂,名称差别较小,很容易造成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消费者的信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养东认为,酸奶销售疲软的深层原因也在于此。

名称难辨类别。市场上与酸味乳品相关的产品本就叫法各异,比如酸奶、发酵乳、风味酸奶、风味发酵乳、热处理酸奶、酸酸乳、含乳饮料等,再加上其他辅料的添加,以及广告效应,消费者很难判断产品的所属类别,更无法知道其使用的原料到底是100%牛乳,还是80%牛乳,抑或只是极少量牛乳。在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营养、有多少营养的情况下,一些人便会选择购买鲜奶等其他乳制品。

消费观念改变。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过去的发酵乳多会加糖调味,但随着公众营养知识的丰富,曾经打出去的“甜味酸奶”概念,便产生了反作用。“酸奶大多含糖”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拦住不少消费者。

宣传模糊概念。发酵乳的处理工艺不同,其所含的活菌数量也会有很大差别。发酵前进行热处理,可以保证发酵乳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活的乳酸菌;而发酵后进行热处理,则基本不会存在活的乳酸菌了。厂家在这方面宣传上的模糊其词,可能给有相关认知的消费者传递出一种不可信之感。

不过,张养东认为,与鲜奶相比,酸奶仍然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每种乳制品对健康的作用都不同,各有其存在价值。由于乳酸菌的加入,原奶中的大部分乳糖和少部分蛋白质分解,形成了以乳酸菌为主导的酸性环境,对乳糖不耐受人群更加友好,且能对助消化、改善便秘、维护肠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酸奶生产商必须立足于酸奶的营养特点,摒弃各种不必要的“花样”。酸奶可以包装精美,但要名称准确;可以创意营销,但不能只想着用营销“收割”用户;可以研发新口味,但要本着“健康”的初衷,只有还原酸奶该有的样子,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进一步规范乳品名称叫法,详细给出每种发酵乳的营养价值和营养特点,对营销过界的行为予以严格监管。专家及媒体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酸奶的科学认知,进而做到科学消费、明白消费、健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