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半肺癌患者用不了靶向药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 张真发 □副主任医师 赵晓亮

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瞄准肿瘤细胞中特定靶点,在减少副作用的同时,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在肺癌治疗中,靶向药物是非小细胞肺癌一二线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很多中晚期患者的“续命药”。但临床上,并非所有肺癌患者都能从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获益,很多家属都在问:“同病房的患者都在用靶向药,为什么我家的(患者)不能?”

临床上,判断靶向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不仅要从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临床特征来区分和筛选,还要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是否含有特定的基因突变位点或特异的基因融合状态,才是靶向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发布的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指南提出,存在EGFR、ALK、ROS1、NTRK、MET等8个常见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从靶向治疗中受益,基本上可使用95%以上的临床靶向药物。

数据显示,临床上,可能从靶向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约占总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35%~40%,无法进行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超过肺癌患者总数的50%。一般而言,无法使用靶向治疗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无基因突变(野生型)/无靶点。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往往依赖于肿瘤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或分子靶点。对于没有特定突变或靶点的肺癌患者,靶向药物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特定病理类型。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病理类型的肺癌都有基因突变的概率,但在临床实践中,小细胞肺癌基本无主干驱动基因突变。鳞癌,特别是吸烟所致的鳞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几率小于5%。相较于腺癌,上述两类患者基因突变的概率很低,能匹配到靶向药物治疗的可能性不高。因此,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医生常建议小细胞肺癌、鳞癌等特定的病理类型不进行基因检测。

耐药基因突变。有些患者虽存在相应基因的突变,但突变位点与疾病的关联性不明确或者不敏感。这类患者也可能因为耐药或疗效不佳,无法从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

无法耐受毒副作用。通常,靶向治疗的副作用轻微、耐受性较好,但有个别患者会出现高热、皮疹、腹泻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可能无法耐受后续治疗。

合并其他疾病。某些疾病或病症,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会影响靶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其副作用,使得患者无法耐受治疗。

对于这些肺癌患者,靶向药物虽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救了”。当前,“有靶放靶,无靶化免”的治疗模式,已成为中晚期肺癌非手术治疗的主流。化疗和放疗仍然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免疫治疗可解除患者身体的“免疫刹车”、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让一些无法使用靶向药物的患者获益。

只要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病理类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生长,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在预防癌症复发上,建议肺癌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此外,定期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复发苗头并处理,也是保证疗效、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