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六步帮娃养成好习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放学后不写作业,非要拖到半夜;每次出门都要花很长时间,总得不断催促;早上起床要磨蹭很久,醒了也一直躺着……孩子做事拖延磨蹭让家长伤透了脑筋,如何帮他养成好习惯?

第一步,分清界限。有不少家长喜欢包办代替,本该是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却插手帮忙,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因为拖到最后还有家长来兜底。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孩子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尽量不要插手,放手让他自己去做,断掉他依赖的念想。孩子独立完成不了的事,家长要跟孩子说清哪些方面能帮,哪些方面不能帮,界限清晰,孩子就知道哪些是该自己做的,哪些可以向家长求助,有利于培养自理能力。

第二步,协商立规。如果家长单方面立好规则让孩子遵守,孩子被动接受,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所立之规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谈,要针对孩子本身存在的典型问题。比如,孩子有不按时整理书本文具的习惯,家长让他写完作业后把书本文具整理好,放到书包里,可他总是拖延,说“等一会儿”,第二天上学时才收拾,结果常常把作业本或课本落在家里。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和孩子商议及时整理书包的规则。结合孩子落作业本给学习带来不便的危害,讲清立此规则的必要性。规则一旦订立,就要遵守,不可朝令夕改。当孩子想突破规则的底线时,家长要及时说不,要求孩子严格执行。

第三步,列任务清单。很多爱拖延的孩子不是有意破坏规则,而是时间管理能力弱,列任务清单可以让孩子从源头预防拖延。还有一些孩子讨厌被催促,越催越拖。比如,孩子从回家开始就被父母催着“去洗手”“把书包放好”“赶快做作业”,孩子做完作业又被催着做家长布置的学习内容,无休止的“任务”让孩子没有自主权,产生反感,反正做不完索性拖到最后。家长要教孩子列好任务清单,把自己的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来统筹安排,画个表格,每完成一项画个勾。如果孩子在某项任务上存在欠缺,总是效率低下,家长可以对其进行专项训练,先教给他必要的技能,然后让他多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接着进行限时训练,规定他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第四步,坚持训练。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至少要经过21天的训练,经过3个月(90天)的训练,行为习惯就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真正定型。前3个月是训练的关键期,可以用代币法来对孩子行为表现进行管理。把每天的表现列一个表,对每次行为表现打分,如及时完成了任务要加分,若有拖延不守规则的行为就扣分,两周汇总一次。事先约定如果两周总分达到某一数值,就可以把分数兑换成孩子想要的物品。

第五步,积极鼓励。养成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孩子时间去体验、试错和纠正。如果孩子某些地方做得不好,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打击。鼓励和夸赞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让他学会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心。

第六步,检查督促。当孩子已初步形成良好习惯后,家长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来督促。孩子年纪小,自制力弱,注意力易被外界分散,家长外在的督促是必要的。孩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中间可能会有些反复。检查督促可起到及时纠偏的作用,防止孩子又滑回爱拖延的坏习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