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触摸能够疗愈身心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本报记者 单祺雯 田雨汀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通过握手、拥抱、爱抚等触摸方式,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在感到失落或难过时,亲人或朋友一个及时的拥抱总能带来温暖和力量。近期,荷兰科学家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所有人群来说,触摸都可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带来好处。

抚摸头部好处显著

荷兰科学家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分析了有关触摸与健康的200多项研究,涉及1.3万人。该研究涵盖不同形式的触摸,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触摸,以及人与物体之间的接触,比如身体与毛毯的接触;还有不同的触摸方式,比如专业人士进行的按摩,或来自亲朋好友的拥抱,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触摸可改善全人群身心健康。研究发现,触摸可使成年人压力激素水平降低,抑郁、焦虑程度减轻,幸福感提升。对于新生儿来说,触摸的作用更显著,可改善呼吸功能、维护体温平衡、增加体重等。对新生儿来说,被谁触摸是个重要因素,来自父母的触摸往往比医护人员更有益处。与健康人群相比,触摸对有健康问题的人群益处更大。从性别方面来说,女性从触摸中获益更大。

“触摸,简单理解就是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接触、抚摸。从生理上说,这种行为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而催产素具有镇静、缓解压力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介绍,人的皮肤上有很多神经感受器,能感受压力、温度等。当被触碰时,这些感受器接收到信号,会产生电生理反应,将被触碰的信号传输到大脑,刺激其产生催产素,让人紧张、慌张的心情可以稳定下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表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神经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而皮肤和感官体验更敏感,尤其是对触觉的反应。抚摸能促进新生儿感知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助于提升新生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认知。同时,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达需求,而抚摸可满足其情感需要,帮助建立情感联结。对女性来说,触摸是一种通过肢体更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能满足女性对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需求。

摸头好处显著。研究显示,相比身躯、手臂等其他身体部位,头部被触摸时(包括面部按摩、头皮按摩),带来的好处最明显,而且单向触摸比双向触摸更有益。另外,频繁触摸干预会产生更多有益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拥抱往往比按摩更有效,因为日常发生拥抱的次数更多。

为什么摸头健康益处更明显?马健文解释称,一方面,抚摸头部往往发生在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之间,能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到放松;另一方面,头部神经末梢较密集,头部被抚摸时有更多神经末梢受刺激,能给人带来较为强烈的愉悦感。

与物体接触也能受益。研究称,在没有与他人身体接触的条件时,人们也可选择与物体接触,如拥抱毛毯。数据显示,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同样可带来生理指标上的显著改善,但在改善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方面,效果不及被他人触摸。

人们天然渴望爱抚

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缺少父母关爱,会患上一种叫做“皮肤饥渴症”的病,他们渴望被人拥抱、抚摸,这也说明人需要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成长。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把幼小的猕猴与妈妈隔离开,把它放到实验设置的两个假妈妈身边:一个是全身装了铁丝,但胸口有奶瓶的妈妈;另一个是包裹着绵软的绒布,身上没有奶瓶的妈妈。通常而言,“有奶便是娘”,小猴应该更加依恋有奶的铁丝妈妈才更符合常理。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小猴只有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吃完就跑到绒布妈妈身边待着。不难发现,绒布绵软的触感,可以消除幼小猕猴的内心恐惧,给它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事实上,如果触摸的方式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反馈。”马健文介绍,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与爱人拥抱能使人体释放催产素、降低皮质醇水平,从而减轻压力。疼痛时,给予皮肤轻柔的抚摸能激活感觉神经元,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有助于缓解疼痛。肾上腺素通常会在人过度紧张、焦虑等状态下产生,而牵手可降低肾上腺素水平,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另外,适当的按摩可增强迷走神经活动,让连接大脑、心脏、肠道等多个器官的迷走神经抵消交感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促进全身放松。

肖震宇表示,除了掌控情绪,触摸还能帮人降低孤独感。肖震宇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撸猫撸狗,就是“触摸效果”的一种折射。对于有些独居者而言,晚上喜欢抱着抱枕、玩偶睡觉,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在寻找安全感。再比如,很多人伤心时会抱着枕头哭,实际上也是“借物疗伤”。

常给亲人一个拥抱

“相比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人向来比较含蓄和内敛。”马健文表示,我们对肢体接触持有一种保守观念,特别是来自不熟悉人的触摸,可能会令人感觉不适甚至被冒犯。出于礼仪和性别观念,国人不常给予他人抚摸或是肢体接触,自然也就不习惯被抚摸或被接触。肖震宇也提醒,触摸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文化环境。比如,南美国家习惯以拥抱、贴脸等触碰方式表达礼仪,但亚洲国家则较为含蓄。两位受访专家提醒,在生活中,通过触摸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结时,需要掌握好“度”,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给亲人一个拥抱。“不习惯肢体接触的人,可先从与伴侣或家人接触开始练习。”马健文说,下班回家后可给伴侣、子女一个拥抱,再适当地摸摸他们的头。刚开始可能觉得别扭,但习惯后,触摸就会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可增强安全感,扫除疲惫。与长辈聊天时,可握住长辈的手或轻抚其肩膀,表达支持和关爱;闲暇时,建议多为长辈揉肩、按背等,让对方感受到关爱。

多与陌生人握手。马健文强调,很多人不习惯与陌生人有过多肢体接触,但握手也能拉近双方距离。如与工作伙伴谈完事情后,习惯性地与对方握手,能留下更深的印象。握手时需注意力度,对男士要有一定的力道,增加彼此间信任感,但对女士半握即可,以表尊重。

接触宠物减轻压力。此前刊发的一篇综述性文章显示,当主人抚摸宠物或与其对话时,大脑中与快乐幸福相关的神经活动会骤然增强。另一项研究表明,只需要抚摸宠物猫狗10分钟,就能有效降低压力水平。当然,抚摸毛绒玩具也有类似作用,本质上都是人和动物或物体之间通过触摸来获得安全感和心灵慰藉。

抱抱自己也是鼓励。当感到不开心时,抱抱自己、自我按摩,也有益处。马健文推荐用“蝴蝶拍”,通过有规律地拍打身体来增加自身安全感,稳定情绪。具体做法是,双臂交叉,右手置于左肩、左手置于右肩,双手轻拍自己的肩膀,同时可想象一个过去给自己带来积极体验的事件。“蝴蝶拍是对自我的一种安抚,能让内心感到被照顾,使心理和躯体逐渐恢复并进入稳定状态。”马健文说。▲

##环球时报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发行部

===